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最新消息

月餅傳説五花八門:董卓敬獻母親七仙女的供果

時間:2014年09月10日 10:22 來源:河南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自中秋節從北宋開始成為全民娛樂節日後,中秋節主角月餅便被編入各類版本的傳説。這其中,最具娛樂精神的是流傳于河南禹州的月餅故事:因為《三國演義》中那個倒行逆施、嗜殺成性的東漢著名軍閥董卓,在這個故事裏,居然是七仙女和董永的兒子。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馬紅麗

  月餅

  情感的味道大於口舌的味道

  中國人的所有節日,都離不了吃,中秋節也是如此。

  自中秋節在北宋成為被官方批准的正式節日後,月餅就成為中秋節的最大贏家。中秋節可以不搞儀式,但不可以不吃月餅。不吃月餅,似乎就不算過中秋節。

  月餅很好吃嗎?好像也不是,畢竟是節令食品,有多好吃説不上,但沒有它似乎就沒有了節味兒。年輕的時候,對於過節、吃月餅這種俗套是很不屑一顧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月餅的味道漸漸會變成回憶和思念,慢慢在身體內滋生、浸淫,進而讓這種回憶和思念變成一種習慣,習慣到每年的這一天,無論月圓與否,必定會撕心裂肺地想家,想媽媽曾經純手工打造的月餅,想兒時過中秋節時媽媽都做了哪些好吃的……

  原來,對於中秋節的回憶就是一場吃的輪迴。有些味道,失去了才知道早已化為胸口的烙印,成為永遠。有些味道,是只有人到中年後才會慢慢品味出其中的曼妙。這正如“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月餅,對於中國人來説,永遠是情感的味道大於口舌的味道。

  月餅的傳説

  月餅的起源史無定論。

  史料記載,早在殷商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太師餅”,它應該是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從西域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繼而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兒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關於月餅的起源,民間有各種版本的傳説,其中,河南本土流傳的幾個傳説相當穿越且富有娛樂精神。

  月餅是胡餅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派大將李靖率部出征。

  第二年的八月十五這天,李靖凱旋,為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經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此處情節很詭異:一個普通商人焉能向皇帝進獻月餅?)。太宗大喜,接過裝潢華麗的餅盒(看來“過度包裝”古已有之),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挂天空的明月説道:“應將胡餅邀蟾蜍(蟾蜍即月亮)”。隨後,太宗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與百官共食,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形成了。

  還有一個唐代傳説。説是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之名不雅,楊貴妃見皓月當空,心潮澎湃,脫口而出“月餅”(話説楊貴妃當真蕙質蘭心啊)。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

  董卓敬獻七仙女的供果

  高級經濟師、焦作市旅遊顧問呂世范在河南禹州蒐羅到的一個月餅傳説,則跟董卓有關。

  傳説七仙女被天兵抓回天宮前,給董永留下一子叫董卓。一年八月十五,董卓看到家家團聚,唯有自己見不到母親,便跪在槐蔭樹下大哭起來。哭聲驚動了土地爺,土地爺同情小董卓,便送他一雙如意鞋,讓他在月亮升起時穿上它,就可以見到自己的母親了。董卓照土地爺所説去做,果然飄飄悠悠飛向天宮,見到了日夜想念的母親。七仙女為兒子做了包入花生、核桃仁的圓餅,董卓吃著又甜又香的仙餅,心裏高興極了。誰知,玉皇大帝知道了此事,把七仙女囚禁于廣寒宮,罰土地爺到月宮砍伐桂樹,讓天將脫掉董卓的如意鞋將他送回人間。

  後來董卓長大當了宰相,就讓百姓在八月十五這天,都倣做這種圓餅,擺在月亮下,敬獻給自己的母親。從此以後,八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做月餅吃月餅,沿襲成俗。

[責任編輯:普燕]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