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中秋美食

美食典故:中秋宴背後的故事

時間:2014年09月01日 15:17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談及中秋宴,不得不提起拜月的典故。相傳古代齊國的一位醜女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仍未被寵幸,直至某年的八月十五,天子在月光下看到她,覺得她美貌動人,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便由此而來。拜月看似成為了祈求美貌的一種行為,設香案、擺月餅、西瓜、紅棗、葡萄、紅棗等作為祭品,中秋宴前後,這種祭拜必不可少。

  而後來的中秋宴,慢慢演變成為解鄉愁、盼團圓的某種寄託,或是成為親戚朋友難得團聚的某種紀念,這些在先人的詩詞中總能找到蛛絲馬跡。比如,“照江疊節,載畫舫之清冰;待月舉杯,呼芳樽于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江山如畫,尚從前赤壁之遊。槁秸申酬,輪嗣布。”如今讀起文天祥的《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還是能感受到他即將赴中秋宴席的幾分期待與欣喜。而這般欣然參加中秋宴的興致除了來源於一江秋水的冰清華美,當空明月的婉約可人,如畫江山的大氣磅薄,自然還有佳人相伴的快意動容。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中秋節都伴隨著喜慶祥和的氣氛,很多時候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而變得格外淒涼,他鄉遊子對家鄉的思念,失意才子對仕途的惆悵,月圓之時,伴隨著“此事古難全”的失落,拜月,又何嘗不是寄託著無限期盼。

  值得慶倖的是,無論悲喜,對酒當歌,把酒問青天的動作顯然帶來了很多正面效應,蘇軾因中秋宴中歡飲達旦大醉,一吐“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的心事,辛棄疾也在《中秋寄遠》中書寫著“玉液滿、瓊杯滑”的離愁痛快,隨著酒杯一次次地被斟滿,又再次空落的瞬間,或許只有明月才能感受中秋深藏的那份人情世故。文/周人果

 

 

 

[責任編輯:普燕]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