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兩岸中秋情

中秋節奇風異俗之臺灣篇——博餅添雅趣猜謎慶佳節

時間:2014年09月03日 12:3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地區的人們對月亮崇拜至極,習稱其為“月娘媽”。在中秋節,大人會叮囑家中小孩不能手指月亮,那樣是褻瀆月亮。中秋之夜,人們要在月光照瀉到的陽臺、庭院擺上桌幾,陳上各式月餅、時令水果敬奉月娘媽,以表達對月亮造福人類的感恩,並沐受“月娘媽”的祥輝。

中秋節奇風異俗之臺灣篇——博餅添雅趣猜謎慶佳節

中秋節奇風異俗之臺灣篇——博餅添雅趣猜謎慶佳節

  芋頭好意頭

  臺灣地區民間有句食諺:“七月半鴨,八月半芋。”意思是中秋節期間的芋頭最好吃。臺灣地區人們對芋頭感情很深,擬人化地把芋頭分為芋母、芋子、芋孫。節日期間,幾乎家家戶戶購買芋頭,做芋餅、煮芋飯、蒸芋果、烹芋湯、搗芋泥、炸芋棗……簡直可以拼成洋洋大觀的芋頭全席。中秋夜拜月娘自然也少不了“八月半芋”,人們視芋為“余”,隱喻年年有餘,並借此作為豐收的好兆頭。臺灣地區高山族雅美人對芋頭更是崇拜至極,視芋為“魚”。中秋節期間倘有新船下水,必須要把自家種的芋頭搬上新船壓艙,剪綵儀式後的翌日再把芋頭從船倉裏搬出來分贈親友近鄰。臺灣地區的民謠中也有不少唱到芋頭,其中膾炙人口的《天烏烏要下雨》唱道:“天烏烏,要下雨,阿公扛鋤頭去掘芋……”

  博餅添雅趣

  博餅,是臺灣地區中秋節傳統的節俗遊戲。相傳,是35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後來這一遊戲傳入臺灣地區。博餅由級別、大小不一的63塊月餅組成,模倣古代科舉制的四級考試,設狀元餅1個、探花餅2個、榜眼餅4個、進士餅8個、舉人餅16個、秀才餅32個。博餅時,取6個骰子在大的碗盆中投擲,誰博到規定的點數和顏色就可得到不同級別的月餅。清代乾隆年間布政使錢琦在《竹枝詞》中寫道:“玉宇寒光凈碧空,有人覓醉桂堂東。研朱滴露書元字,奇取呼廬一擲中。”清代《臺灣府志》中記載:“是夜(中秋夜),士子遞為宴飲賞月,制中秋餅,朱書‘元’字,擲四紅奪之,取秋闈奪元之兆。”三百多年來,中秋博餅盛行不疲,為人們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柚子宴遊子

  中秋時令水果中,柚子的“柚”和“佑”、“有”諧音,有“大佑大有”之意,是臺灣地區人們最喜歡購買的供月佳果。

  中秋時節正是柚子大量上市的旺季,節日裏人們吃多了山珍海味,而吃柚子則可解膩助消化。臺灣地區的人們習慣在中秋舉辦剝柚子、吃柚子比賽等活動,以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有的還別出心裁地用柚子雕刻可玩賞、可擺飾的藝術品。另外,旅外遊子中秋回鄉,鄉親們則習慣舉辦“柚子宴”(“遊子宴”的諧音),為他們洗塵接風。柚子宴上點柚燈、擺柚碗、喝柚茶、吃柚糖,真是獨具情趣。

  土地公拐杖

  在臺灣地區農村,過中秋時,人們要置辦牲禮、果品祭拜土地公。土地公是老百姓的守護神,崇拜土地公源於人類對土地的信仰,主要是為了祈求生命繁衍或農作物豐收。除了祭祀土地公,農民還習慣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拐杖”,即用竹子夾上土地公,插在所耕種的田間。在眾神明裏,土地公並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神,他反而更親近人間,因此,臺灣地區的人們大凡遇到困難,都會找土地公,祈求豐收、生意繁榮,就連治病、陞官、轉職也要找他幫忙。臺灣地區的土地公特別多,故有“田頭田尾土地公”的説法。另外,臺灣地區南部森林茂密,中秋之日,那裏的農民們還有祭拜樹王公的習慣。

  中秋吃烤肉

  如今,臺灣地區的中秋節還注入了時代新元素,“中秋烤肉”即是典型一例。節日晚上,公園、景區、河邊、運動場、學校操場,甚至街道兩旁以及大樓公寓的樓頂都在烤肉,千家萬戶,大街小巷到處飄溢著炭火烤肉的殊香。臺灣中秋節盛行吃烤肉的由來,據説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有一醬油品牌的廣告詞是“一家烤肉萬家香”,沒想到,這句廣告詞不僅成功地促銷了醬油,還引發了人們烤肉的熱情。於是,“中秋烤肉”逐漸演繹為新民俗。另外,除了農村,現代大多數臺灣地區的人們都住在高樓大廈中,難以看到月亮。加上農曆八月“秋老虎”時不時地發威,外涼內熱,適宜戶外活動,於是,家人、同事、好友便相邀外出烤肉賞月慶中秋,就連各地方政府也喜歡選擇空曠場所舉辦大型中秋烤肉活動。

  猜謎慶佳節

  中秋節秋高氣爽,臺灣地區習慣社戲和猜謎。臺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寫道:“閩南人移居臺灣(地區)後,于‘中秋月’家家戶戶除祭月、賞月外,亦有演戲酬神。”其實,臺灣地區的中秋謎會比演戲酬神更為盛行,節日期間氣候不冷不熱,尤其適宜在戶外公共場所舉辦燈謎會。中秋節是繼元宵節之後的又一個團圓節,在臺灣地區的中秋燈謎會上,有不少謎作是盼團圓、懷故鄉、思親人的,如:“低頭思故鄉”(臺語老歌一)謎底:《月夜愁》;“慈母手中線”(京劇名二)謎底:《打堂》、《縫衣》;“懸明月以自照兮”(臺灣著名作家一)謎底:余光中;“何人不起故園情”(中藥名二)謎底:熟地、當歸,等等。另外,臺灣地區的燈謎比較通俗,如“無味之泉”(臺灣地名一)謎底:淡水;“飲水思源”(臺灣地名一)謎底:知本。

  臺灣地區的中秋謎會多在公園、廣場、寺廟舉行,猜謎形式與臺胞重點祖居地閩南的擊鼓懸猜相倣。可見兩岸習相似,謎相通。

[責任編輯:普燕]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