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要聞

臺灣退役老將軍保定軍校舊址憶往昔:中華魂要永存

時間:2013年07月10日 14:4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7月11日保定消息 7月10日,參加“情係燕趙——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的兩岸嘉賓參訪了河北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以下簡稱:保定軍校)。在本次“情係燕趙”活動10日的參訪行程中,臺灣三椽畫塾指導顧問季麟連對於參訪河北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別有一番感觸。作為前臺軍上將,季老對此地有著非常濃厚的感情。他説:“人如果沒有魂魄,便如行屍走肉,毫無人生目標。對於軍人而言,就必須擁有軍魂。而兩岸一脈相承,兩岸中國人的中華魂永存!” 

  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陸軍軍校,1912年至1923年期間,保定軍校辦過九期,畢業生有6000人余人,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在國民黨及共産黨內都有保定軍校的學生。若從北洋軍學堂算起,保定訓練了接近一萬名軍官,當中超過一千六百人獲得將軍軍銜。 

  第一次參與“情係”活動的季老直言,當看到行程之中有參訪保定軍校時“很開心,很激動,也感覺很難得”,走訪保定軍校,看到如此多的革命先烈在此留下的足跡,他既尊敬又感動,對大陸能夠將舊址保存如此之好深表肯定。 

  走入軍校內堂,金燦燦的“軍魂”二字映入眼簾。為此,季老深受啟發。他説:“人如果沒有魂魄,便如行屍走肉,毫無人生目標。對於軍人而言,就必須擁有軍魂。而兩岸一脈相承,兩岸中國人,中華魂永存!” 

  季老向記者講述著保定軍校的故事。他説,有志之士在艱苦困難的年代進入學校學習。軍校曾經停辦過一段時間,也有過一些小的波折,直至袁世凱病故,保定軍校後來又得以回歸正途。他直言,“在當時那個特殊年代,保定軍校學生做出了最正面的貢獻。” 

  説到如今的兩岸關係,季老認為兩岸發展方向既正面又正確。話及至此,他不由向記者吟誦起曹植的《七步詩》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季老指出,孫中山先生曾留下遺訓“和平奮鬥救中國”,兩岸絕不應該兵戎再見,和平即是共識!在兩岸關係即將步入深水區的今天,如何建立兩岸軍事互信?這最後一里路還需要兩岸雙方共同努力,他也期盼著早日實現! 

  最後,在談到本次文化之旅的感觸時,他説,兩岸雖分隔已久,但在共同文化的促進與推動之下,立即凝為一股。兩岸心手相連,文化也無隔閡,文化力量大於一切,雙方應攜手一直走下去。

[責任編輯:楊麗]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