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最新消息

端午文化,日漸多樣

時間:2014年06月02日 10:48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現實中許久未聞的詩詞吟哦之聲,近日縈回于北京什剎海畔郭沫若故居。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在這個傳統端午詩會上,詩友們吟罷屈原,再誦沫若,讓人感覺穿越千年的詩魂。

  “其實,這些年,中國各種商業演出、紀念演出非常重視詩歌朗誦,這種節目往往成為亮點,很受歡迎。站在朗誦舞臺上,我不孤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朗誦家陸洋向記者表示。這些年,他都參加由中央臺與《中國作家》雜誌社在郭沫若故居舉辦的端午詩會。

  “適逢端午,大家聚集于現代詩人郭沫若故居,以吟誦詩歌方式紀念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很有意義。端午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還是要發揚光大,所有節日千篇一律吃,沒什麼意思了。”參與籌劃端午詩會的中央臺編輯祁鵬説。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民俗學者施愛東眼裏,中國傳統的端午節,正日漸走向多樣。

  “在生産力低下的過去,吃是節日文化主要追求。隨著生産力的發展,傳統節日文化悄然發生轉換,吃已然不是節日的象徵了。而且,以吃粽子、劃龍舟、舉行詩歌節等紀念屈原的傳統端午文化行為,如今受到各種文化的衝擊。紀念屈原,已從過去端午節的主流退居為多元中的一員。”

  他考察認為,近年來,曹娥孝文化,伍子胥文化,乃至錢塘潮文化等,開始不斷衝擊作為端午“主角”的屈原文化。同一個端午節,開始呈現出自古以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主題的端午文化。傳統端午,開始走向多元色彩。

  “這種文化現象,反映了這是一個真正文化多樣化、多元化的時代。我認為,這是太平盛世的標誌。”施愛東表示。

  “八公山上飄走了最後一縷青煙

  丹爐的火漸漸滅了,終不見紫氣東來

  長生不死是沒什麼指望了,劉安不哭

  豆腐是天賜的靈丹妙藥,益壽延年……”

  這是在此次端午詩會上,朗誦家們吟誦的當下詩人為電視片《舌尖上的中國》寫下的新詩《中國豆腐》,反響特別。讓人感到,“吃”文化與“詩”文化,屈原與劉安,豆腐與粽子……交匯于同一時空!(記者廖翊)

[責任編輯:李桂英]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