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最新消息

羊年春晚引網友吐槽狂歡 總局中槍最多

時間:2015年02月19日 09:4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十年的春晚相比,2015羊年春晚籌備時間短(9月春晚劇組建立)、節目變動大(每次綵排都有節目被拿下),呈現出強烈的“定制”色彩:主旋律、流行、傳統文化、社會諷刺、懷舊與抒情等各種必備元素雜糅。但這樣頗為用心討好各階層觀眾的設計,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成效,而是繼續造就全民吐槽春晚的狂歡,其中廣電總局成為“最佳吐槽對象”。節目組頗為得意的“歌手反串”,于魁智等都被批評,反而是“筷子傳奇”橫空出世,《最炫小蘋果》有望成為下一個神曲。

  吐槽春晚成就全民狂歡 總局成調侃“最佳伴侶”

  2015年繼續“節儉辦春晚”,各個節目也都是在較短時間內磨合而成,後期調整太大,傳遞主旋律聲音的意圖又過於強烈,這些都成就了全民狂歡式的吐槽比賽。

  節目一開始,春晚舞美簡陋、主持人話多的吐槽便在微博、朋友圈氾濫;春晚的主持人亮相的站位,撒貝南、畢福劍、尼格買提、董卿被網友概括為“撒畢你懂”組合。隨後每一檔節目開播、每一個歌手亮相都避免不了被吐槽:劉濤亮相被吐槽著裝太三俗、華仔獻唱被批氣息不足、小品《投其所好》則被吐槽局長辦公室裝修與面積超標;朱軍與張豐毅、朱亞文亮相時候的服裝顏色則被調侃為“大姨媽來的時候,四天不同的顏色”;李宇春與四季的創意也被網友稱為“李宇春、李宇夏、李宇秋、李宇冬。”

  當然,最佳“吐槽伴侶”當仁不讓地給了廣電總局。2014年傳出總局規定“建國後動物不許修煉成精”,2015羊年吉祥物陽陽便首當其衝地被指了出來。一條“我已經打電話給總局了。中央電視臺一隻羊修煉成精正在説話”被網友瘋狂轉載。蔡明小品截圖、肚皮舞截圖也被網友裁掉敏感部位,以諷刺2014年年末的“武媚娘封胸事件”。

  與往年充滿批判意識的吐槽略有不同的,2015年春晚更像是網友們的“智力比拼”,網友看吐槽也變成了“不看吐槽不了解春晚和大家的笑點”

  央視春晚21年後再“反腐” 力度太弱被批“隔靴搔癢”

  語言類節目向來是春晚歡樂度的保證。如今小品大拿趙本山、宋丹丹、黃宏等離開春晚,馮鞏、蔡明、潘長江等春晚老人因承載多年春晚記憶被寄予厚望。但羊年春晚舞臺上,馮鞏除了升級當爹讓不少觀眾感覺時間飛逝外,不再濫用網路熱詞的小品(相聲劇)內容乏味,包袱沉悶,讓人頗有“廉頗老矣”之感。蔡明潘長江繼續拿身高差與容貌説事,尖刻不及往年,笑料也不及往年。哈文團隊發現的開心麻花逐漸在春晚挑大梁,但主旋律的精神責任也讓其疲憊不堪,兩個小品《社區民警于三快》、《投其所好》都反應平平。

  自從1994年黃宏的小品《打撲克》之後,春晚舞臺上已經有20餘年不涉貪腐了,即便出現官員也都兩袖清風(如1998年趙本山的《拜年》)。此前被隆重推薦的陜西相聲《這不是我的》因為以“反腐”為題材,也被認為是羊年春晚的一大突破而被寄予厚望。實際上,這個節目從綵排時最初的黃金時段(十點多)最終被挪到了零點之後,而其中沒有任何有關人物身份和背景的提示,被網友認為力度與馮鞏牛群的《領導冒號》、《小偷公司》無法相提並論,與黃宏的《打撲克》也相去甚遠,所謂“反腐”只是“隔靴搔癢”。

  同時,今年春晚對於某些人群進行了“直言不諱”的諷刺和調侃。從開場第一個小品《喜樂街》開始,胖子就成為了春晚調侃的對象,女神和女漢子的對比,被網友“調戲”為賣家秀和買家秀,剩女成為了第一個奮起的群體,之後馮鞏的一句“25歲談什麼戀愛”更是秒殺一眾大齡剩女。而對於地域口音問題,羊年春晚也痛下殺手,H和F不分的南方人成為了被調侃的對象,而一有小品就准保有一個説東北話的人也讓人不禁想吐槽。

  黃金時段成“七一晚會” 筷子傳奇橫空出世

  歷年來零點前的一小時屬於春晚的“黃金時間”,趙本山此前每年小品都被安排在這一時間。而在今年春晚,除開個別語言類節目和通俗歌曲,11點開始幾乎全部都是主旋律內容,如歌曲《共築中國夢》、《人間天河》《強軍戰歌》等,直接進入“七一晚會”的模式。

  羊年春晚因為陸續拿掉鹿晗、吳亦凡等年輕偶像的節目和佟麗婭、馬蘇等“四美”的節目備受網友批評;頗具芒果風格的“歌手反串”卻並不被看好,不少網友認為京劇版《奔跑兄弟》並不好聽;羽泉等演唱的京劇也被吐槽“太業餘”。最為好評的反而是筷子兄弟與鳳凰傳奇反串演唱的《最炫小蘋果》,這兩首廣場舞神曲被網友認為“嫁接毫無破綻”、“渾然天成”,並認為這是2015年誕生的第一支神曲。筷子兄弟與鳳凰傳奇也有了個“嫁接體”,筷子傳奇。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