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澳門回歸15週年。15年來,在中央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特區政府和澳門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澳門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經濟平穩增長,社會和諧穩定,市民安居樂業。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指出的,澳門回歸以來,“走上了同祖國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寬廣道路,‘一國兩制’實踐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15年來,“愛國愛澳”的特區政府和澳門同胞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支援下,不斷克服經濟發展道路上的種種困難,使澳門經濟得到快速復蘇和振興,為“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打下了堅實基礎。
特區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是優先解決經濟發展問題
回歸15年來,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都是優先解決經濟發展問題,這也是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特區政府和澳門同胞以及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第一號的焦點問題”。在經濟發展方面,回歸後的澳門贏得“好評如潮”。可以説,“一國兩制”在澳門的逐步成型、成熟,正是建立在澳門經濟發展“陰轉晴”和全面繁榮基礎之上的。
回顧回歸15年來澳門的經濟發展道路,可以發現,這條道路並非一路平坦,而是佈滿荊棘,是一個不斷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不斷轉危為機、開拓創新的過程。面對亞洲金融風暴、非典肆虐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挑戰,澳門抓住祖國內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簽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和中國內地部分省市開放對澳門的“個人遊”“自由行”以及國家“十一五”規劃、“十二五”規劃等將澳門納入國家整體性發展的戰略視域等機遇,乘經濟全球化和祖國內地經濟全面崛起的大勢,走出了一條繼續保持作為祖國內地對外開放的“窗口”“橋梁”“國際通道”以及“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國際化的區域性經濟貿易服務平臺”的經濟建設新路,不斷豐富和深化“一國兩制”這一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具體內容,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證明了“一國兩制”科學構想充滿生命力,不僅是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澳門問題的最佳方案,也是澳門回歸祖國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和根本保證。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時,對澳門回歸以來“一國兩制”的建設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特區政府穩健施政、務實有為,妥善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加強與內地交流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澳門總體形勢繼續向好發展”。同時,也對澳門的明天寄予殷切希望:“當前澳門正處於歷史上比較好的時期。但未來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希望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增強憂患意識,利用有利時機和條件,研究解決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為澳門長遠發展夯實基礎”。希望特區政府“牢記中央政府重托和廣大澳門居民信任,依法履職盡責,增強前瞻意識和憂患意識,提高特區治理水準,紮實謀劃和推進澳門可持續發展,為‘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實現從“恢復性增長”到“發展性增長”的重大轉變
回歸15年來,澳門經濟發展有兩個顯著亮點:一是從“恢復性增長”到“發展性增長”,二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國際化的區域性經濟貿易服務平臺”的發展定位逐步清晰。
澳門現代經濟從20世紀60年代起步,歷經約30年年均兩位數的高增長和全面發展期,形成了回歸前四大産業支柱的“準”多元經濟結構和有“亞洲第五條小龍”之譽的經濟規模。但是,由於經濟資源短缺、經濟基礎薄弱、産業結構單一、過分倚重博彩旅遊業等原因,從1992年開始,澳門經濟增速逐年放緩,到1996年之後,連續四年出現負增長。
鋻於澳門回歸前經濟基礎不厚、經濟品質不高、經濟總量不足、經濟環境不好的實際情況,特區政府在謀劃澳門長期穩定繁榮百年大計的初創和奠基階段,力戒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在自2000年第一份“施政報告”至2013年第十四份“施政報告”中,均堅持了“循序漸進”以及“固本培元、穩健發展”與“協調發展、和諧共進”等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扎紮實實進行經濟重建的基礎工作,使澳門經濟逐步走出困局,開始了快速復蘇和振興。
博彩旅遊業的復蘇和振興是澳門經濟形勢全面回暖的最顯著標誌。資料顯示,在回歸前一度陷入低迷狀態的博彩旅遊業,在回歸後已經逐步走出低谷,重新煥發活力:澳門入境遊客總數從1999年的744萬人次增長至2013年的2932萬人次,博彩毛收入和博彩專營稅收入從1999年的130億澳門元和48億澳門元增長至2013年的3607億澳門元和1267億澳門元。同時,一度沉寂的服務業也重新走向興旺。博彩旅遊業之所以能夠在回歸後短短15年時間裏重新崛起,鞏固其在整個經濟體系、經濟結構中支柱性産業的龍頭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會治安狀況的根本性好轉、“內地因素”在澳門旅遊業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積極影響等。當然,其中一個決定性因素,是博彩業內部的體制改革和體制創新,為博彩旅遊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回歸15年來,澳門經濟實現了從“恢復性增長”到“發展性增長”的重大轉變。2013年,澳門本地生産總值已增長至4135億澳門元。每人平均本地生産總值,自回歸前1999年的117620澳門元(14718美元),增長至回歸後2013年的697502澳門元(87306美元),澳門成為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循序漸進”以及“固本培元、穩健發展”與“協調發展、和諧共進”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以博彩旅遊業為龍頭,以服務業為主體,各行業協調發展,使經濟結構適度多元化”的經濟轉型和産業結構調整目標,正在逾60萬人口和30多平方公里土地的澳門一步步向前推進。
“一個中心”“一個平臺”的優勢地位逐步顯現
由於澳門自身經濟發展空間非常有限,屬微型經濟體,決定其必須充分利用“自由港”“獨立關稅地區”的特殊地位和中西交流的“窗口”“橋梁”和“國際通道”的區位優勢,在全球化的區域競爭與合作中探索和確立自身的發展路向。回歸15年來,澳門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國際化的區域性經濟貿易服務平臺”的優勢地位逐步顯現。
回歸後的澳門經濟發展空間有兩個最主要的縱深面:一是祖國內地,一是歐盟國家和葡語國家。
澳門與祖國內地的區域經濟合作重點,是澳門與珠海市、澳門與廣東省、澳門與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以及CEPA等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區域經濟合作,“內引外聯”“遠交近融”,有一個自近至遠、自淺至深、自點至面、自臨時性協議至制度性安排的逐步推進過程。2003年10月17日,《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簽署以後,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又在2004年至2013年間,相繼簽署了CEPA的一系列補充協議。CEPA及補充協議的簽署,是澳門與祖國內地經濟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産物。隨著CEPA及補充協議的陸續簽署和實施,兩地之間經濟交流與合作中的制度性障礙正在逐步消除,經濟交流與合作必然呈現出更好的發展態勢。
另一方面,澳門與歐盟國家之間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經濟互動關係。回歸以後,這种經濟文化聯繫得以進一步加強和提升。澳門與拉丁語系國家尤其是葡語國家特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淵源,也是澳門回歸後繼續保持中西交流的“窗口”“橋梁”和“國際通道”身份和地位的一大資源。回歸以後,中央政府支援特區政府創立了以澳門為仲介地的“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門)”,即“中葡論壇”。2003年10月,“中葡論壇”在澳門成立,並同時舉行第一屆部長級會議。其後,“中葡論壇”又分別在2006年、2010年、2013年舉行三屆部長級會議,簽署多個為期三年的《經貿合作行動綱領》,取得了互利共贏的成效。正如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所指出的,“基於歷史原因,澳門與葡語系國家長久以來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我們將繼續做好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角色,充分利用本身優勢,在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的交流合作上,發揮重要的平臺作用”。
回歸15年來,澳門經濟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但在克服種種困難中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不僅維護了澳門經濟發展和經濟繁榮的大局,也為澳門經濟再鑄輝煌奠定了比較紮實的基礎,使“一國兩制”的“澳門模式”在實踐探索中逐步成型、成熟。澳門的命運始終與祖國內地緊密相連。我們相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澳門將繼續與祖國一道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