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要聞

祖國是澳門最溫暖的懷抱

時間:2014年12月22日 08:57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祖國是澳門最溫暖的懷抱

  12月14日,廣東邊防五支隊國旗護衛隊戰士在迎接澳門回歸15週年升旗儀式上升起五星紅旗。當日,來自粵港澳地區的一千多名青年學生在珠海拱北口岸參加升旗儀式。

  (新華社發)

  回顧歷史可以清晰地發現,澳門經濟起飛,始於回歸祖國之後。1999年,澳門已連續4年經濟負增長,失業率高達6.4%。從1999年到2013年,澳門本地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3%,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

  回歸15年來,澳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這朵盛世蓮花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下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援下傲世怒放,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政策支援 雪中送炭

  “澳門經濟快速發展的15年,是澳門人團結一心奮鬥的15年,更是中央政府全力支援的15年。”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中心副主任冷鐵勳説。

  回歸後,澳門繼續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變,中央允許特區根據本地整體利益制定旅遊娛樂業政策,保持了澳門經濟發展特色。中央陸續出臺一系列支援澳門、促進澳門與內地共同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國家發展的大背景下,特區自身優勢得到發揮,經濟實現持續快速發展。

  2003年,非典暴發使澳門經濟遭受重大衝擊。關鍵時刻,內地與澳門簽署了《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這一涵蓋貿易、金融、服務、旅遊等各領域的特殊安排,減少和消除了澳門與內地經貿交流中的體制性障礙,加速了相互間資本、貨物、人員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如雪中送炭,幫助澳門經濟成功擺脫困境。

  旅遊業是澳門重要的經濟支柱産業。回歸以來,內地與澳門旅遊交流合作不斷深化,為澳門拉動就業,改善民生提供了強有力支撐。2003年7月,中央開放內地居民赴港澳地區“個人遊”。截至2013年底,內地赴澳“個人遊”旅客累計突破6300萬人次。“個人遊”對澳門經濟繁榮“居功至偉”,為澳門帶來了192億美元的直接收入。

  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將澳門建設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2012年,國家旅遊局對此進行專項研究並形成報告,並於次年編制《粵港澳區域旅遊合作願景》,連續三年支援和參與澳門特區政府主辦的“世界旅遊經濟論壇”。

  2011年,廣東與澳門共同簽署《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在橫琴共同打造5平方公里的“粵澳合作産業園區”,解決澳門土地緊缺的矛盾。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已啟動十年,今年5月,泛珠三角9+2省區商貿部門聯合簽署了《關於深化全面戰略合作 促進泛珠三角區與葡語國家的經貿合作框架備忘錄》。澳門土地狹窄,人口密集,要實現經濟的多元發展,“走出去”與周邊地區加強合作是一條可行之路,如今橫琴、南沙、翠亨、江門等地都成為澳門的重要合作地區。

  “澳門是國家的一分子,要努力將澳門與國家連在一起,才能真正發展好。”澳門特首崔世安表示。

  飲水思源 血濃于水

  澳門資源有限,居民主要生活物資均依靠內地供應。從城市運作所需的穩定水電供應,到千家萬戶的糧食及生活必需品,澳門同胞家中的一盞燈、一滴水、餐桌上的米飯菜肴,都來自祖國內地源源不斷的支援和補給。

  由於土地有限,不具備興建大型蓄水庫條件,澳門超過95%的原水由內地穿山而來,還一度受到鹹潮侵襲。在中央政府及有關省市大力支援下,在2005年實施了全國首次大規模、遠距離、跨區域的水量統一調度,7.6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跨越1300多公里,歷時18天,從珠江流域上游水庫出發,途經貴州、廣西和廣東三省區,奔流至珠澳地區的取水口,成功解除了鹹潮威脅。

  澳門海事及水務局局長黃穗文介紹説,為進一步完善內地對澳門的供水機制,2006年在粵澳聯席會議下設立粵澳供水專責小組,2009年簽署了《粵澳供水協議》。其中,竹銀水源系統工程已于2011年完工。中央和相關兄弟省份對保障澳門供水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和支援。

  澳門絕大部分食品來自內地,而隨著澳門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及人口增加,內地輸澳鮮活食品量亦大幅上升。以農産品(蔬菜及水果)為例,由2000年全年約3.5萬噸增長至2013年全年的約8.5萬噸。

  “國家為保障供澳鮮活食品品質安全,除了按內地食品安全法進行監管外,還特別實施了一些措施協助澳門加強源頭監管,例如供港澳活禽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供港澳蔬菜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註冊場制度等。”澳門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主席黃有力表示。

  背靠祖國 面向世界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也就是同一天,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成立。涉澳外交從無到有,逐漸成熟。正如澳門特首崔世安所説的,“澳門回歸以來,特區在參加國際活動,促進國際交往,擴大國際視野及享有國際地位等各方面,都進入了一個歷史性時期。”

  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胡正躍表示,我們積極支援澳門特區擴大對外交往,大力協助特區參加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對外締結雙邊協議、國際公約在澳門適用和特區履約等大量事宜。回歸後,無論是給予澳門居民免簽或落地簽證待遇的國家和數量,還是澳門參與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數量等都有顯著增長。我們還協助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大力支援特區舉辦和承辦四屆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及亞太經合組織旅遊部長會議。這些使澳門的對外交往與合作更加廣泛深入、對提高澳門的國際知名度、促進澳門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胡正躍介紹説,回歸前澳門加入的國際組織只有50個左右,現已增至110多個;特區政府代表以中國代表團成員身份出席以國家為單位參加的國際會議200多次,以“中國澳門”名義出席的其他國際會議更是數量眾多;適用於澳門的國際公約及修正案超過500項;經中央政府授權,特區對外簽署民航協定11項,稅收資訊交換協定17項,此外還有避免雙重徵稅協定、投資保護協定和司法協助協定等。經過積極爭取,現在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已在112個國家和地區獲得免簽或落地簽待遇。

  15年間,在澳門這個“地圖上用放大鏡才能找到的小城”,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第四屆東亞運動會、第一屆葡語系國家運動會、第八屆亞太經合組織(APEC)旅遊部長會議陸續成功舉辦,澳門把過去幾百年沒做過的事情都做到了,讓全世界為之矚目。

[責任編輯:普燕]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