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明遠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經典百篇助益當代社會”,書寫著這樣兩行文字的圖書紅色腰封,將上下兩冊共800多頁的白色封面精裝書環繞。這套捧在手裏頗感厚重的文選圖書是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編纂,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
在日前舉辦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出版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們認為,《百篇》雖然只收錄101篇作品,但選文包含了先秦詩歌、辭賦以及歷代論説、語錄、史傳、奏議、碑志、雜記、序跋、尺牘等各類文體,它既是歷代名著名篇的精粹選本,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較小體量的縮影。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百篇》在選目、編輯過程中經歷了精細的九審三校。中華書局編纂團隊立足於現實需要,追求學術的高水準,又堅守學術的規範,兼顧讀者需要,對每一篇文章都做了詳細的註釋和解説。
“打撈”前人忽略的作品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百篇》主編袁行霈向記者介紹了《百篇》項目的由來。2015年2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參事、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座談會上提出“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倡議用“百篇”的形式編纂一部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文選。總理的倡議得到了參事和館員的熱烈響應,參事室黨組將編纂文選的工作確定為當年重點工作,並將編輯和出版工作交給中華書局。
2015年5月底,中華書局負責統籌規劃工作的組委會和在組委會領導下負責具體編纂工作的編委會同時成立,組成人員包括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內外專家。
經過論證,編委會確定了選文範圍上起先秦下迄近代。從歷代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獻中選出百篇,選目必然要經歷一個反覆敲定的過程。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百篇》編纂過程中共召開了10次主編會和4次編委會,其中選目階段就反覆召開多次會議。
“組委會總結了歷代選本各具時代特色的編纂經驗,決定這次的編纂工作從重讀經典入手,萃取精華,賦予新意,對所選文章,進行通俗化、創新性解讀。”袁行霈表示,《百篇》所選文章內容不僅包括哲學社會科學等諸多學科,還涉及科學技術、中外關係、軍事思想等許多領域,其重點是那些關乎修身立德、治國理政、嫉惡刺邪乃至宣揚親情倫理的傳世佳作。
“我們充分重視歷來被視為典謨的《尚書》《周易》《論語》《孟子》《老子》等,同時也選入了班固的《漢書·張騫傳》、阮元的《疇人傳序》等被前人所忽略,而今天看來卻別具新意的作品。”袁行霈舉例説,《百篇》選入了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序》,原因是在西漢時期能夠為商人立傳,表明一定程度上重視商業經濟,講到各地物産流通,對於今天仍不失其借鑒意義。此外,《百篇》著眼於人類文明的發展與創新,特地選取了《明史·鄭和傳》、徐光啟的《幾何原本序》、嚴復的《原強》等今天讀來仍有現實意義的文章。
九審三校體現權威與專業
在組委會、編委會成立後,中華書局同時成立了編務辦公室,由《百篇》副主編許逸民擔任主任,《月讀》雜誌編輯部主任劉彤擔任副主任,《月讀》編輯部承擔具體編輯工作。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介紹説,在《百篇》的選目和撰稿階段,編務辦按照要求對篇目進行整理、分類和排序,分批將寫就的稿件呈送給主編、副主編及編委審閱,隨時將修改意見反饋給作者,直至形成定稿。
記者了解到,在《百篇》的九審三校中,主編、副主編及編委共計五審,中華書局在常規的三審之外,又將書稿交由熊國楨、沈錫麟等已退休的出版社資深編審對書稿進行審讀。
書稿進入編輯加工階段後,中華書局專門組織編輯部、美術設計部、出版部等相關部門召開了編輯工作會,對書稿的編輯流程、圖書的版式設計、審稿時需要注意的問題,以及出版時間等進行了安排和佈置。《百篇》責任編輯吳麒麟告訴記者,當他和另一位責任編輯彭玉珊拿到書稿時,書稿已經經過五審。在具體編輯過程中,責任編輯會將書稿中有疑問的地方進行統計,徵求袁行霈、陳來、陳祖武、許逸民等幾位主編、副主編的意見。
那麼,哪些問題需要進行討論呢?吳麒麟告訴記者,編輯把自己放在讀者的位置,把有疑問的地方標注出來,小到一個字的讀音,一個詞或一句話的解釋,大到一篇文章的解析。“主編給我們的意見是,尊重作者的寫作,不能隨便改動硬傷之外的內容。比如在看哲學意味比較濃厚的《崇有論》的解析時,我們把一些不明晰的表達圈出來,看看作者能否替換更易懂的説法。”吳麒麟説。
一些問題會拿到主編會或編委會討論,每次會議結束後,劉彤都會以書面形式對會議精神和要求進行總結和整理,並及時向中華書局領導彙報,書局在局務會時進行討論,並對後續工作進行安排。
在《百篇》編輯過程中,編輯與校對進行了緊密配合。吳麒麟介紹説,編輯與校對一起核對了《百篇》中文章的底本。有時候作者給出的文字與所列底本並不一致,校對指出後,編輯要進行統一。翻開《百篇》下冊,全書末尾的參考書目翔實地列出了多篇文章所依據的底本。“這項工作體現了中華書局作為老牌古籍出版社的權威性。通過核對底本,我們希望人們在需要引用古文時,能夠通過《百篇》列出的參考書目直接引用。”吳麒麟説。
內容形式兼顧學術與通俗
“世稱經典豈無因?常讀常新啟後人。經史子集充翰苑,詩文辭賦汲精醇。修身養性承傳統,治國安邦尋本根。一卷百篇今在手,古文觀止得傳薪。”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百篇》編委趙仁珪在座談會上朗誦了他寫的一首七言律詩,收穫了現場的熱烈掌聲。這首詩正道出了《百篇》出版、傳統文化普及的意義。
為了提倡和幫助讀者潛心閱讀原典,全面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百篇》文前有題解介紹背景,文中有註釋解析疑難,文後有解析闡釋文章主題,發掘深刻內涵,這個過程中也需要編輯進行把關。吳麒麟舉例説,個別作者平時寫學術文章比較多,在做題解、註釋、解析方面,文字表達偏學術化風格。比如在寫題解時,經常用文言色彩比較濃的話,又如,一些文章內容比較偏,而作者在註釋中引用了不為大眾熟知的古文,編輯這時都會提出修改意見,讓作者修改其文字,讓語言再通俗平實一些。
對於座談會上一些專家提出開發更加便於讀者攜帶的普及本、電子版産品的建議,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回應説,目前推出的16開的版本是一個“珍藏本”,版式舒朗,字號比較大,適合讀者在家中認真翻閱。這個母本推出後,中華書局將收集編委會提出的意見,與中央文史研究館探討如何進行系列開發,出版32開、價格更便宜的版本,推出電子書、有聲書等大眾讀者喜聞樂見的版本,這些都在中華書局的考慮之中。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