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一縷無法抹去的鄉愁

2017年01月06日 08:49:47  來源:湖南日報
字號:    

  李科

  讀完李長廷新作小説《尋找童年的月光》,感觸很深。

  《尋找童年的月光》講述的雖然是一家四代繁衍生息的普通生活故事,卻綿密地刻畫了主人公高文華一家堅忍不拔、自強不息、樂觀向上、催人淚下的五彩生活畫卷,入境入情。故事以“月光”和“鴨子”為情感線、以“中秋節”為聚焦點,穿插迂迴式的展開敘述,通篇設計嚴謹,情節跌宕起伏,情感濃厚細膩,主題鮮明,感染力強。

  從小學背誦李白的《靜夜思》開始,明月就成了我們心中美麗、浪漫甚至哀愁的對照物。本文中出現的“皎月”“明月”“月光”“月亮”“賞月”詞語達41處,而且將主人公高文華的兒女分別取名為“明明”“亮亮”“月月”,喻意非常明顯。事實也是如此,兩個兒子高明、高亮成為高材生而出國留洋。但經過美國的一個中秋之夜,高文華規劃的絢麗人生樂章即刻被搗亂,懵懂而不知所措,以致回國後如“老年癡呆”般。“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窮盡心思在文中不同場景極力渲染“月”之符號,通過故事主人公憶家鄉的山、家鄉的水,思家鄉的人和事,強烈地喚起了讀者的“鄉愁”。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華夏兒女的神聖使命。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生活就是一種文化,堅守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和意念,就能甄別出其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尊重一個節日,就是尊重祖先。” “如今在中國的城市中,幾乎也看不到中秋節呢,中秋節永遠是屬於農村的。”因此高文華悟出了一個道理:鄉村雖然落後,但它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好多內容是靠鄉村才能保存下來。文中還有一段對“家”的概念的探問甚為精闢。“按一般常理,作為子女,家的概念應該是父母,可他現在的感覺卻顛倒過來了,作為父母,家的概念似乎應該就是子女。子女不在,何以為家?”這就是目前社會空巢老人生活的現狀和尷尬,可見子女“常回家看看”多麼的重要!上述種種對文化承襲的擔憂,是作者撰寫此文的核心要義,即告誡讀者並強烈呼籲當下一代,要肩負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神聖使命。

  (作者係永州市文聯副主席)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