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當代中國政治》
作者:林尚立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
定價:68.00元
【作者簡介】
林尚立,復旦大學政治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主要從事政治學理論、比較政治與中國政治研究。現任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出版的主要著作:《國內政府間關係》、《當代中國政治形態研究》、《中國共産黨與國家建設》、《黨內民主》、《建構民主》、《論人民民主》、《中國協商民主的邏輯》等。
【內容簡介】
“中國模式”即“中國發展道路”,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把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與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相結合,走出的一條國家現代化之路。這是一條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踐基礎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奮鬥旗幟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現代化道路。
為此,中國出版集團旗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用三年時間,精心打造了一套理論新作《中國發展道路叢書》。叢書旨在充分、全面、完整地反映各學科對近現代以來,特別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中國發展道路在各個階段中的重大問題的解決歷程所進行的最新最權威解讀,整體上代表學術界在全球化背景下對中國發展模式的深入探討和科學界定,代表對中國模式發展方向以及影響力研究的最高水準。
《中國發展道路叢書》包括政治卷、經濟卷、黨建卷、外交卷和生態卷五種,其總體目標是打造既能全面反映中國發展道路的理論成果,又能與國際學術界對話,既有鮮明主題、正確導向和高度思想性,又有厚重內容和充分論證的學術精品。作為迎接黨的十九大於2017年下半年召開的理論準備。
《中國發展道路叢書》編委會由頗具影響力的學者級成,陣容強大;各卷主編及撰稿人也均為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家。經濟卷由德高望重的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撰寫,政治卷由新銳政治學家林尚立教授撰寫,黨建卷由中央黨校教務部主任謝春濤教授撰寫,外交卷由知名的國際關係學者林宏宇教授撰寫,生態卷由全國人大生態領域的立法專家翟勇先生撰寫。叢書以各學科領域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為依據,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發展道路進行全方位解讀,代表了中國發展模式及其影響力與發展方向研究的最高水準。與此同時,叢書還是百年來中國發展道路的歷史記錄,對非研究型讀者也具有吸引力。
《當代中國政治》是中國發展道路叢書之政治卷,主旨是從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出發來把握中國政治的本質,提出通過現代民主政治的建構和實踐來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格局。本書共16章,分題詳述了大一統與中國政治、共和制與國家轉型、黨與國家、憲法與法制、人民民主、權力監督和國家治理等內容,體系嚴整,立論科學,全面指出了中國新型政治體系的合理性與可行性。是近年重大的政治學理論著作。
【目 錄】
引論:從中國把握中國政治/1
一、現代政治文明出發點/1
二、中國現代政治的生成/6
三、中國國家轉型的邏輯/12
四、中國政治發展的持續性/16
第一篇 根基
第一章大一統與中國政治/23
一、大一統與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形態/24
二、大一統與中國現代國家建構的基礎/34
三、大一統政治的生命歷程及其遺産/40
第二章共和制與國家轉型/51
一、大一統中國選擇民主共和/52
二、國家在共和民主中整體轉型/ 58
三、政黨與共和民主國家相生相伴/62
四、共和民主根本在人民作主/68
第三章社會主義國家與共産黨/73
一、以人民為本位的國家觀/74
二、社會主義共和國/79
三、共産黨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合法性/87
四、中國的行動邏輯與實踐路徑/96
第二篇 領導
第四章黨領導中國/105
一、共産黨對現代中國的意義/106
二、共産黨建設現代國家/110
三、大黨與大國/115
四、革命黨與執政黨/,119
五、執政黨與政黨制度/127
第五章黨與社會/132
一、中國需要先鋒隊/132
二、先鋒隊的屬性/137
三、黨的使命與能力/142
四、政黨的行動原則/145
第六章黨與國家/150
一、領導國家前途/151
二、工人階級領導/155
三、統一戰線/160
四、領導制度/163
五、建構國家/167
第七章黨與軍隊/171
一、中心支柱/172
二、槍桿子裏面出政權/176
三、黨指揮槍/180
四、人民的軍隊與國家的軍隊/185
五、政治工作體系/189
第三篇 治理
第八章憲法與法治/197
一、憲法與革命/197
二、憲法與國家/202
三、憲法與民主/206
四、憲法的政治原則/211
五、憲法與法治/215
第九章制度與發展/220
一、自主建構制度/221
二、制度精神的統一/225
三、變革中求發展/228
四、合法性與有效性/235
第十章組織與治理/240
一、黨的基層組織/241
二、黨派與政協/246
三、社會組織/251
四、企事業單位/256
第十一章文化與價值/262
一、文化國家與國家文化/263
二、主義、意識形態與價值/268
三、認識論與民族精神/275
四、思想教育與公民塑造/282
五、文化傳統的現代轉化/287
第四篇 發展
第十二章政治建設/295
一、政治建設與國家成長/296
二、政治建設的權力空間/299
三、黨的建設與政治建設/304
四、人民民主的鞏固/309
第十三章人民民主/315
一、民主發展的雙重邏輯/316
二、人民民主的實踐形態/320
三、國家發展民主能力/325
四、複合民主中的人民民主/329
第十四章權力監督/ 336
一、預防權力腐敗/337
二、監督權力運作/342
三、體系化權力監督/ 346
四、人民群眾監督/ 349
第十五章協商民主/355
一、協商民主與民主共和/356
協商民主與黨的領導/360
協商民主與國家整合/364
協商民主與國家治理/367
第十六章國家治理/372
一、國家治理的制度/373
二、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 378
三、國家治理促國家制度成長/385
【內文試讀】
從中國把握中國政治
中國是一個擁有很長政治文明史的國家。迄今為止,它創造的政治形態大致有兩種:一是古典的;二是現代的。古典政治形態,土生土長,創造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綿延二千餘年;同時,構築了華夷秩序,創造了東亞文明圈。現代政治形態,源於西方,中國在經歷了實驗和探索之後,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在綜合現代西方政治文明、社會主義制度以及中國現代國家形態的基礎上,創立了中國現代政治。這是價值取向完全不同的兩種政治形態,它們之間沒有直接的歷史繼承關係,唯一的聯繫是從古至今沒有解體的中國社會。於是,面對現代中國政治,世人常常産生這樣的困惑:中國現代政治,到底是西方的,還是中國的?是應該按照西方的邏輯走,還是按照中國的邏輯走?這種困惑使得人們無法全面、深入地把握中國現代政治及其未來的前途和方向。本書力圖給出的答案是:應該從中國出發把握中國政治。
一、現代政治文明出發點
對於人類政治文明史,人們常常用由“民主”與“獨裁”組成的一雙眼睛來觀察和透視,並由此來簡單判定古代政治與現代政治、東方政治與西方政治的差別。從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的分析和判斷來看,源於西方的民主化已成為現代政治文明的主流。面對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今天,千百萬以前曾在獨裁專制統治者下受苦受難的人生活在自由之中。此外,由於歷史上民主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不發生戰爭,和平地帶也得到了大大的擴展,國家間衝突的可能性也大大地降低。民主制度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急速成長,毫無疑問,是人類歷史上最壯觀的、也是最重要的政治變遷。”對於這樣政治變遷的未來命運,亨廷頓給出了十分自信的回答:“第三波的一個成就就是使西方文明中的民主獲得了普遍性,並促進了民主在其他文明中的傳播。如果第三波有一個未來,這個未來就在於民主在非西方社會的擴展。”“在正在興起的經濟發展的浪潮的推動下,每一波浪潮都比前一波進得更多,退得更少。套用一種比喻的説法,歷史不是直線前進的,但是當有智慧有決心的領導人推動歷史的時候,歷史的確會前進。”在此,亨廷頓以非直接的方式表達了一個堅定的信念,即民主最終一定戰勝獨裁,西方文明的民主一定會成為世界普遍的政治形式。然而,民主在當代人類文明發展中的理論與實踐表明,亨廷頓堅定的信念,一半是對的,另一半則是錯的。民主最終一定能夠戰勝獨裁,但戰勝獨裁的民主,並不都是“西方文明中的民主”。從實踐來看,西方國家二戰後所致力的民主輸出實踐,許多時候傳播的是西方的民主理念與制度,種下的卻是分裂、衝突與戰爭的種子,使無數的百姓不得不承受民主所帶來的民不聊生的代價;從理論上看,民主是最先出現在西方,但其本質卻是人類自我解放的歷史必然,西方只是這種歷史必然的第一個表現形式,但絕不是唯一的形式。民主在不同的國家,應該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其所蘊含的普遍性,不是西方民主形式的普遍性,而是民主所體現的人類自我解放的普遍性。
有一個事實是誰都否定不了的,即民主是現代文明的基本標誌,自然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根本體現。至於為什麼是這樣,回答這個問題的理論和答案有多種多樣,相對而言,馬克思的回答更為深刻和科學,因為,它是從人類發展的內在邏輯出發的。馬克思認為人與動物的基本區別就在於其擁有意識,而正是這種意識使得人所擁有的動物性慾望上升為追求自由的生命意志,這種生命意志決定了人類發展的歷史過程是不斷追求自由的過程,即人不斷擺脫自然與他人(社會)所帶來的束縛的過程。在人尚未有充分的能力擺脫其中任何束縛的時候,人為了生存,都依附於一定的共同體,其現實存在是作為共同體成員而存在。人的這種存在塑造了人類的古代歷史。但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個體獨立生存能力的不斷增強,人就逐漸擺脫了對特定共同體的依賴,獲得了獨立自主存在的經濟與社會基礎。這是人自我解放的一大飛躍,是人的類本質的重大變化。這種變化開闢了現代歷史,形成了現代社會,建構了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現代國家。現代國家與古代國家的最大區別在於:隨著個體獨立所帶來的私人生活的抽象,國家也就從社會中抽象出來,與社會形成二元結構關係。現代政治制度就是二元存在的國家與社會相互適應的産物,以個體為單位組成的現代社會決定了現代政治制度形態選擇必然是民主的。
西方思想家往往都是從個體獨立及其所決定的市民社會來解釋現代民主的由來與必然性的,但相比較而言,馬克思的理論更加徹底,因為,馬克思並沒有因為肯定個體獨立與現代社會是現代民主的基礎,而將民主的內在必然性確立其上。馬克思認為,人類建立國家的目的,是為了借助這第三種力量來解決自身的矛盾與衝突,因而,從根本上講不希望作為人類的作品的國家異化為奴役人類的力量。這決定了人類在創立國家的時候,就天然地要解決人對國家的駕馭與控制,從而使國家真正掌握在其創立者,即人民手中。由此,馬克思認為,國家制度是人的自由産物,這才是國家制度的本來面目。既然如此,體現和保障人的自由的民主制度,就不是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形式而存在的,而是作為一切國家制度的本質屬性而存在的。這樣,在馬克思理論中,“民主制是作為類概念的國家制度”,存在於各國的國家制度,本質上都不過是民主制度在具體國家的具體體現,即使是君主制,其本質也都不過是民主制度缺失而産生的一種變種。“民主制是君主制的真理;君主制卻不是民主制的真理,君主制必然是本身不徹底的民主制,而君主環節卻不是作為民主制的不徹底性而存在著。”基於此,馬克思的結論是:“一切國家形式在民主制中都有自己的真理,正因為這樣,所以它們有幾分不同於民主制,就有幾分不是真理,這是一目了然的。”
分析至此,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政治文明的出現是人類自我解放和發展的內在必然。換言之,只要人的自我解放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將作為一切國家制度真理的民主制呈現為現實的制度形態。因而,現代民主制之所以首先在西方出現,並不是西方文明創立的民主制度,而是西方社會相對超前的變化與發展,使民主制度首先在西方社會被呈現出來。
然而,西方在民主上的歷史首創性,很快就扭曲了民主制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係,因為西方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普遍地要利用這種歷史首創性,將西方創造的民主制度變成為人類現代政治生活的普遍模式,其具體手段是將西方民主制度內含的價值和原則抽象為人類的普遍理性,使之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政治的精神與原則。在這種抽象中,不僅人從具體的人變成了抽象的人,而且使所有國家與社會的歷史與文化都從具體的存在變成為抽象的存在。於是,現實的政治實踐,不是從現實出發,而是從如何將帶有先驗性的西方政治精神與原則標準化地注入具體的國家與社會,改造每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借用恩格斯的話來説,這些西方的思想家與政治家將西方的民主視為“絕對真理、理性和正義的表現,只要把它發現出來,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因為絕對真理是不依賴於時間、空間和人類的歷史發展的,所以,它在什麼時候和什麼地方被發現,那純粹是偶然的事情”。於是,基於人類本質屬性而發展出來的現代政治文明被徹底模式化為西方的政治文明,在這其中,其他國家與社會自然也就失去了主動性、創造性與發言權,只能等待西方民主浪潮的洗禮。亨廷頓的“第三波”概念就包含著這層意思。
民主是現代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但這絕對不等於民主在現代文明中的發展是一種模式化的發展。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國家依然是現代文明建構與發展的基本單位,而國家及其所對應的社會是具體的,有自己的歷史與文化,有自己的發展方位與議程。然而,這很簡單的道理並沒有在現代政治文明的建設與發展中得到充分的尊重與遵守,不僅代表西方文明的西方社會是如此,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具體的實踐中也會自覺與不自覺地失去自我,依附在西方的模式之下。於是,西方的民主模式不僅成為現代政治文明的直接表達,而且成為各國現代政治建設與運作是否具有合法性的基本尺度。西方社會將這種局面視為理所當然,併為此驕傲自豪;然而,現代政治文明卻因此而危機不斷,因為,民主的模式化似乎加速了民主的推廣,但卻往往成為直接摧毀國家或社會內在結構或轉型進程的力量。
由此可見,現代政治文明得以健康發展的關鍵,不應該寄託于源於西方的民主發展的第四波、第五波,而應該寄託于出現各種非西方模式的民主實踐。民主生成方式、組織方式以及運作方式的多樣性,是現代政治文明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根本所在。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現代民主政治的建構實踐及其所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對人類現代政治文明的發展有重大的歷史貢獻,其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值得世人關注和研究。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