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我在故宮修文物》新書上市:擇一事,終一生

2016年12月26日 15:09:59  來源:鳳凰讀書
字號:    

  近日,《我在故宮修文物》新書發佈會在西單大悅城首都電影院舉行。該書主編、紀錄片導演蕭寒,作者綠妖親臨現場,講述圖書出版背後的故事。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書的策劃緣起于同名紀錄片。該紀錄片創下了年度奇跡,引爆90後、00後聚集的彈幕視頻網站,在豆瓣獲得9.4分的超高評價。這樣一部充滿情懷的紀錄片引起新經典文化的關注。特別邀請著名作家綠妖和著名攝影家嚴明,為這個題材進行重新撰寫和拍攝,促成了本書的面世。

  12月16日,《我在故宮修文物》大電影登臨各大院線,好評如潮。紀錄片和圖書,主題一致,維度不同。紀錄片側重於文物修復的日常,圖書則側重於"修文物的人"。作者將眼光投射于12位修復師幾十年的文物人生,帶有立體的時間的維度。故宮修復的技藝與歷史,古老的師承關係和情感,宮墻內外的誘惑與掙扎,日復一日的庸常與偉大,盡在其中。

綠妖 蕭寒

  (綠妖 蕭寒)

  以匠人之心,做匠人之書

  故宮古器,流傳至今,一般人觀賞古器時只會嘆于文物的精美、皇家的奢侈,卻從未想過文物展出背後,卻是有著一群默默無聞、技藝高超的匠人,他們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做著枯燥而又精細無比、不容有誤的工作。

  五年前,蕭寒的紀錄片團隊就有了這個心願,想讓這群不為人知的修復師有機會被大眾知曉。他們多次深入故宮調研,寫了近十萬字的調查報告。在故宮90年院慶前夕,拍攝終於得到批准。

  紀錄片的播出感動了該書的策劃人楊曉燕,她覺得值得有一本書讓這些師傅的精神再傳播。然而,影像表達和文字表達大為不同,如何實現這一高難度跨越?她斟酌再三,約請到她認為最合適的作者綠妖,以及詩人攝影師嚴明。綠妖是時下最好的非虛構作家之一,文字樸素有力。她對臺灣農民的訪談錄《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在年度好書裏多次上榜。綠妖在看了三集紀錄片後,深為所動,接下了採訪的重任。她深入故宮和師傅們面對面深入訪談,觀察他們的修復工作和日常生活。

  綠妖採訪了12位師傅,其中9位老師傅,3位年輕師傅。9位老師傅無一例外是從十八九歲就進入了宮裏。他們初入時都是血氣方剛、活潑好動的年輕人,但經過他們的師傅的熏陶漸染,他們的性子逐漸被磨平,心也靜了下來。他們在意每一件物品的手感,他們面對文物如履薄冰、謹小慎微。職業性的敬畏與謙恭滲透了他們,變成生命底色的一部分。

  詩人攝影師嚴明,向來關注歷史與文化,他用詩意的鏡頭來描摹大國小民,現實與荒誕,文化的傳承與殘缺。這位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得主,看了三集紀錄片後就慨然應允前來拍照。他説:"能在故宮'拍文物',我是幸運的,也滿心震撼。長期的心馳神往終於變為抵達:國寶俯仰皆是,人物真實可感。文物總是在時間裏越發顯露出它們的意義,修復技師們正是用時間使自己的人生完整。他們坐得住、給得起,如此一生……像一個景觀、像一個儀式。"

  書中以口述的形式記錄了師傅們進入故宮的機緣,手藝傳承的歷史,修復生涯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成就以及軼事,在他們北京方言的娓娓敘述中,你的腦子裏也勾勒出了故宮文物修復的數百年曆史,那些已去世的、已退休的的師傅們的面容栩栩如生,這些在職的師傅們正在恪職盡守自己地將工匠精神傳承給下一代。

  大國工匠:擇一事,終一生

  本書是承接紀錄片後,和電影同步上市,書和紀錄片、電影究竟有何區別?紀錄片重在對師傅們日常工作生活的記錄,呈現出更多是如何修文物,以及他們在工作中的對話和感悟。電影是在記錄紀錄片的基礎上剪輯而成,偏重大銀幕的聲色光影,給觀眾視覺的衝擊力。而書,它是無聲的,只能用文字和圖片來説話,它要承載深度和廣度才能經得起反覆的摩挲。

  綠妖説:"很有幸,我能近距離地看到這些一流工匠的工作狀態,聽到他們回憶自己的師父的點點滴滴,工匠的驕傲並不來自炫耀自己修過多少國之瑰寶,而來自更真實的器物,更具體的手感:這件文物我修過,我對得起它,我放心。他們的面貌沉靜安詳,是在世上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的臉。我羨慕這樣的面容。"她説,寫這本書的四個月中,一遍遍聽他們的採訪錄音,從幾十萬字的資料裏"搓"出來這本書裏的十萬字,由暑熱難耐的伏天寫到寒冬將至,時常感到她也在搓著一張看不見的命紙,在枯燥而平靜的手感中一點點接近手藝人的世界,她為之喜悅。

綠妖

  (綠妖)

  蕭寒則説,究竟是什麼打動了人們?讓大家為一部紀錄片"燃"了起來。答案也許就是木心先生的那首詩:《從前慢》。從前的日子過得慢,一輩子只夠愛一個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現代中國需要工匠精神。一輩子只幹一件事兒,這太牛了,現在我們的年輕人可能做不到,三年跳兩次槽,一年跳三次槽。這就是為什麼年輕觀眾會一下被打中,都説"獻出我的膝蓋"、"跪了"。那種耐下心來,不急不躁不趕地去做一件事,這樣的氣質現在太稀缺了。

  他説,快和慢、張和弛本來是相對的,願這本書能夠建構一種"快、慢"的和諧,"張、馳"的有道。希望每一個打開這本書的人,都能在這裡尋找到心底的一點點平靜。在被庸碌現實俘虜之前,在被瑣碎生活招安之後,還有能力為那個用爛的詞--"情懷"而稍稍動容。

蕭寒

  (蕭寒)

  新書首發式後,現場媒體和主創團隊一起觀賞《我在故宮修文物》大電影,師傅們的質樸情懷令人感佩。屈峰的話代表著眾師傅,讓很多觀眾動容:"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很多人一般都認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為把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這麼簡單。他在修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已經把自己也融到裏頭。"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