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紀念曹禺逝世20週年:中國的“莎士比亞” 19歲構思《雷雨》

2016年12月15日 08:15:49  來源:人民網
字號:    

  編者按:“寫戲的人首先要懂得觀眾、了解觀眾。尊重生活、深入生活,就會看到許許多多真實的人,就會發現鮮明的人物性格,才能塑造出典型來。譬如周樸園,並非真的有那麼一個人,但生活中確實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24歲,一部《雷雨》使他成為中國現代話劇的奠基人;26歲,一部《原野》使他成為“時代的攝魂者”;之後的《日出》《北京人》《家》如璀璨的明珠,照耀著他的話劇王國。他就是曹禺,中國的“莎士比亞”。20年前的今天,曹禺先生逝世。

  創作于1934年的《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作品,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誌,也是被翻譯成各國語言文字最多的中國話劇。

  這麼多年來,不僅話劇版《雷雨》誕生了許多版本,它更被改編成了包括芭蕾舞劇、電影、歌劇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經典,致敬曹禺先生。

  1934年,海上驚雷雨

  曹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時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社會的黑暗現實,産生了強烈的反抗情緒。曹禺曾説,他在南開大學讀書時就萌發了創作《雷雨》的衝動,經過多年“醒著”和“夢著”的醞釀,直到他二十三歲才開始動筆。

  曹禺著《雷雨》初版序手稿

  “當年海上驚雷雨”,1934年,年僅24歲的青年曹禺以“一聲驚雷”炸響了文壇,用“傾盆大雨”滌蕩著污濁,為當時的社會和人們的心靈都帶來了深刻的洗禮。此後曹禺陸續寫出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經典劇作,從24歲到33歲十年間,七部成熟作品的問世使劇作家曹禺被稱為是“中國的莎士比亞”。

  探討人性的苦悶、焦急、憂慮與自我救贖

  《雷雨》主要講述了民國初年夏日的一個午後,從濟南來到周公館看望女兒四鳳的魯媽,在這裡和周公館的主人大礦業主周樸園不期而遇,周公館中所有人物的命運由此發生了巨大變化。因為三十多年前,周樸園和魯媽曾經是一對戀人,迫於家庭的壓力,周樸園拋棄了魯媽,改娶了一個富家女子。

  魯媽的到來,引發了這個家庭的巨大危機:名為母子實為情人的繁漪和周萍、名為戀人實為兄妹的周萍和四鳳,這幾個人物之間的關係,最終暴露了真相。周魯兩家前後三十年複雜紛繁的矛盾糾葛,不僅是家庭與家庭之間的悲劇,同時也是各個人物自身的悲劇。

  《雷雨》裏的每個角色都具有著很強的代表性,他們之間有著複雜的關係,利益交換或是愛恨情仇……

  彈指一揮間,《雷雨》這部中國話劇經典已經問世了82年。82年間,《雷雨》也在舞臺上經歷了每個時期的不同詮釋。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