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慾望心理學 看人看到骨頭裏》

2016年12月14日 08:15:46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書名:《慾望心理學 看人看到骨頭裏》

  作者:[澳]休·麥凱

  譯者:王瑩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3年1月

  定價:32.80

  書號:9787505731226

  為什麼對孩子過度誇獎是有害無益的?

  既然人們如此深切地需要得到認同和欣賞,那麼只有大力地誇獎和獎賞他們所做的事情是唯一的正確途徑嗎?這可不一定。

  在很多情況下,讚美和獎賞人們的方法比你想像的更具風險,並且極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問題是如果你獎賞人們出色的工作,那麼獎賞很容易就成為了工作的真正目的,因此他們的動機就會轉變為不去關注工作內在的本身,而去關注外部的獎賞。

  這在孩子的案例中體現得非常典型。給予孩子寵愛本身是無害的,是歡樂、驚喜的。但是將寵愛變為賄賂,並將其與特定行為相連,就會改變整個行為的初衷。在《通過獎賞來懲罰》一書中,阿爾菲?科恩指出“為渴望的行為提供好處比直接威脅並約束其行為缺失的方法(或因這種慾望本身而産生的行為)更加不好控制”。6 獎賞和懲罰都是與同一個因素相關的:為實現某個目的而控制一個孩子,或一個人。

  獎賞改變了許多關係的性質。提供獎賞是為受獎人提供了更多動力,但同時也將其他人的注意力轉移到獎賞和對施與人的取悅上來。

  這個原則甚至包含在慈善事業之中:為某人的慷慨善舉予以獎勵——比如將其名字寫在匾上,這樣給予的行為就發生了變化——慈善本身似乎不再重要:它現在已成為達到目的的一種方法。因此儘管我們通過提供一些獎勵方式來表示對慈善家的重視,但是同時我們也有可能歪曲其動機和關注點。

  我們很容易掉進這樣的陷阱之中,特別是當我們成為父母的時候:“如果你打掃房間,我就給你一美元。”在孩子眼中,這一行為更多的目的是得到一美元,而非打掃房間本身。

  有些學生不受分數內在獎勵的推動。而在“學習”最為深刻的意義上,那些困擾于分數外在的學生會變得不再專注于學習。

  分數成為目標。學習、質疑、探索、犯錯誤——都是專心學生的特點,這些特點在追求獎賞的過程中都漸漸減少。在一所因學生取得高分而聞名的中學裏,教師告誡學生如果將注意力放在成績上會扭曲學習方法:當老師引入一個話題或提到一本值得閱讀的書時,學生們會問“這會出現在考卷中嗎”,這明顯地暗示了,如果這其中不涉及分數,那麼學生不會費精力去關注老師的建議。

  當我上小學時,我有一個好心的姑姑,她相信我能在課外作業中有更出色的表現。她為我提供了一個特別的獎勵:如果我在班裏得第一,那麼就給我一張嶄新的一英鎊紙幣。我確實需要這筆錢——我是一個膽小的孩子,不是很想在班裏名列前茅,也不想讓自己將學習與取得一筆小財聯繫起來。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