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分享閱讀,傳遞社交溫度

2016年11月22日 08:37:28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在陌生人社會,分享閱讀為冰冷的世界注入了情感交流、溫暖彼此的能量

  閱讀能讓人“瘋狂”嗎?最近,曾在電影《哈利·波特》中扮演學霸赫敏的演員,在倫敦地鐵裏“丟”了100本書,結果“整個倫敦讀瘋了”,開啟了一場尋書、讀書、傳遞的分享閱讀之旅。

  讀書首要的是書籍,但“閱讀危機”並沒有隨著書籍形式的多樣化而緩解。一直以來,在世界範圍內,閱讀人群減少、閱讀水準下降令人們普遍擔憂。同時,網際網路和數字大潮的來臨,雖然改變了閱讀習慣,電子書等卻沒能讓人更親近閱讀,反而使閱讀顯得碎片化。如何激發閱讀興趣,成了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閱讀如尋寶、讀書可玩轉,産生遊戲一般的效果,趣味無窮。在英國倫敦,社會組織“書在地鐵”常發起此類活動,把書藏在地鐵裏,留一張貼紙“我很喜歡這本書,並希望與你分享,但也希望它能夠被更多人看到”;在法國格勒諾布爾市,火車站裏設置故事自動分發機,在旅行中讓輕閱讀像買飲料一樣便捷;在西班牙巴塞羅那,每逢當地情人節,就鼓勵女士送男士書籍、男士送女士玫瑰,花香與書香交融;在印度新德里,一個民間組織借助“書中尋寶”活動,幫助人們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養成好的閱讀習慣……相較於以往各國通過立法來促進閱讀,參與閱讀和分享閱讀切中了多數人的社交需求,從另一層面預示著,散出去的是紙張與文字,收穫的則是人際交往的溫度。

  我們常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讀書像交友,而如果把書籍流動起來,就好似朋友圈越擴越大。不僅僅有尋找的快樂,也有與哲人交流後的發散、與他人共用時的欣喜、與彼此相遇的莞爾。正如有人參加類似活動後説,“工作之後我就很少讀書了,是你讓我找回了讀書的樂趣和激情,讓我明白分享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事實上,讀書是裝訂知識,而讀出創意、讀出樂趣、讀出不同,則是在體驗社會冷暖。

  在陌生人社會,分享閱讀為冰冷的世界注入了情感交流、溫暖彼此的能量。對比而言,當下的“舔屏閱讀”“指尖閱讀”,雖然更容易分享與傳播,只要鍵對鍵式的操作即可,但卻缺少了面對面的交流。現代社會,可能陌生化了,但不能冷漠化。尤其是在一個資訊共用的時代,除了一個又一個的二進位代碼,依舊少不了一次又一次的觸碰,如同一次書籍傳遞、街頭快閃、角色互換,既是“成人之美”,又會“手留余香”。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裏,一本名為《查令十字街84號》的書,成了很多人情感溝通的驛站。人們並不知道在和誰通信、與誰對話,甚至在向誰傾訴生活和感情的種種,然而借助一本書的地址來往,成就了很多靈魂知己。當孤獨遇上寂寞,一本書的“仲介”催生了緊抱在一起的溫情。

  每一次行走都是在開啟一段未知的相遇,分享閱讀亦然。我們身處的數字時代,看似天涯比鄰,但多數情況只是匆匆而過。隨著社交網路的發展,文字也會有表情、有溫度,而這需要用心傳遞下去。一本書、一封信、一張明信片,完成交流雖然慢,但仍然充滿期待、值得等待,因為“慢一點才能寫出優雅浪漫的話語”。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