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魏坤琳出品 《聰明養育》新書首發式”北京開幕

2016年11月08日 09:33:39  來源:鳳凰讀書
字號:    

  2016年11月5日下午2點,“聰明養育2016年峰會暨 《聰明養育》新書首發式”在北京77文創園拉開帷幕。

  此次活動由愛貝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與長江文藝出版社北京圖書中心(北京長江新世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愛貝睿”品牌名稱由英文iBrainBaby音譯而得,意在對廣大父母普及“聰明養育”的概念。這一品牌由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最強大腦》科學評審魏坤琳擔任兒童實驗室主任,向公眾以公開課等形式推廣正確的教育理念。

  值“愛貝睿學堂”這個親子教育類的微信公眾平臺運營一週年之際,由魏坤琳等著、愛貝睿學堂主編的養育手冊——《聰明養育:像科學家一樣養孩子》在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此書匯集了 9 位科學育兒專家的育兒精華,從學習到遊戲,給讀者全面實用的育兒建議。因為這個平臺,被網友們稱為“中國最帥教授”的Dr.魏也獲得新的稱號“叨叨魏”。

  聰明養育2016年峰會上,“叨叨魏”邀請來自海峽兩岸暨香港的四位專家朋友,其中四位都是此書的作者,臺灣輔仁大學心理係副教授黃揚名、香港教育大學任教的王貞琳博士、南開大學心理學博士張斌、愛貝睿科學總監趙昱鯤分別從智力、情緒、語言、運動、創造力五大角度出發,分享理性溫暖的育兒經驗,全面探討如何用聰明的方法養育聰明的孩子。

  “科學家共同體”教你“練就最強腦力,培育聰明孩子”

  愛貝睿有很多“家長教練”,魏坤琳更願意稱之為“科學家共同體”,他和愛貝睿聯合創始人陽志平負責聯結科學家們,他們學科背景不同,研究領域涵蓋腦科學、認知科學、發展心理學、兒童教育等等。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為人父母。

  有人問及:“在愛貝睿學堂,很多專家、科學家對養育孩子有各自的一套理論體系,是否有爭鳴、爭議的現象存在?”

  Dr.魏回應道:“我覺得沒有任何矛盾,大腦的能力有很多方面,專家是從不同方面出發的,解決不同的問題,不能指望解決情緒問題的理論和解決語言發育的理論是完全一樣的,特別是在這麼具體的育兒實踐問題上。我們會創造機會讓各位專家對談,讓他們的思想發生碰撞。”

  在《聰明養育:像科學家養孩子》這本書中,“科學家共同體”回歸父母心,以科學為原則,用愛心和嚴謹的精神為孩子和家庭服務,著力為千萬父母提供科學的方法,真正做到“練就最強腦力,培育聰明孩子”。

  《聰明養育》解釋真正的聰明,糾正育兒謬誤

  作為兩個孩子的爸爸,Dr.魏在育兒方面,顛覆常規,運用腦科學,糾正市面上育兒資料中的謬誤。

  Dr.魏講道:“您平時看到的育兒資料裏,有很多關於‘腦’傳言都是錯的,有兩個關於‘全腦開發’的經典説法,是對腦科學的誤讀。比如‘你的大腦只開發了10%’——我們的腦細胞值,佔大腦重量的10%,但不意味著你的大腦能力只開發了10%,因為大腦中其他的90%,包括支撐結構和細胞,也非常重要。再比如‘右腦開發’,説右腦比左腦容量大一萬倍,還傳言左腦是關於運算、邏輯思維的,學校教育都是開發左腦,所以我們要開發右腦——這也不對,的確我們的大腦有分工,但不代表我們的右腦需要刻意的開發。

  “我反感‘開發大腦’‘開發潛能’這樣的説法,聽起來就是商業行銷。在我看來,‘兒童教育’是更好的詞。”

  在《聰明養育:像科學家養孩子》中,科學家們帶你走出養育誤區,看完此書讀者會發現:真正的聰明≠智商高,錯過學習敏感期並不可怕,遊戲可以重組人的記憶等等。

  Dr.魏所在的“科學家共同體”將“兒童教育”視作一項系統的工程,同時面向父母和孩子兩端,父母端:育兒又育己,面向未來的家庭學院;孩子端:益智又益心,新一代兒童智慧玩具包,輸出理念的統一性只有一個:當前科學界能給出的最好的、最準確的知識。

  智商不等於智力,“情商”不值一提

  Dr.魏在書裏刷新了普通人對智力、智商和情商三個概念的認知,並説“情商”不是被學術界廣泛接受的概念,這是為何呢?

  Dr.魏説:“‘情商’在國內已經異化為了為人處事的能力或者技巧,特別是如何搞好人際關係的能力——這其實是對這個詞的誤讀。對不起,我還是不會用國人誤讀的‘情商’這個詞,我們不需要教兒童圓滑。”

  正如書中所言:“‘情商’不是一種穩定的能力,也不是好量化的指標。倒是情緒能力(比如控制自己的情緒)、心理理論(體會別人的心情)這樣的具體的和情緒有關的能力,是被學術界接受的,是可以提高的。”可以看出來,情緒能力不是在中國被誤讀的“情商”。

  被問及是否準備今後專注于兒童領域的心理教育輔導時,Dr.魏回應道:“並不是‘心理教育輔導’,我覺得是科學知識的科普化和理論的實踐化。我的知識技能包括很多,現在是兒童教育,因為我女兒年幼,讓我有很強的輸出知識的衝動。也許將來,我還會試試K12的教育和成年人的教育。”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