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探訪台北孫運璇故居:足音遠去成絕響

2017年09月22日 09:10: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足音遠去成絕響(行走臺灣)——探訪台北孫運璇故居

  本報記者 孫立極

  孫運璇在大陸知名度不高,但在臺灣,稍有年紀者特別是經濟圈,幾乎無人不知。他對臺灣經濟發展貢獻卓著,更因一生清廉成為臺灣政壇的典範。

  孫運璇在臺北重慶南路的故居,重修後改為孫運璇科技·人文紀念館。到訪那天,是個濕漉漉的雨天。也許天氣不佳,也許臺灣大氣候使然,整個下午,全館訪客除我們外,只有一位家住新北的老先生。

  奉命臺灣修復電力,自此落腳臺灣

  這是1980年孫運璇擔任行政部門負責人時遷入的官邸。前庭後院,草木蔥蘢。兩棟小樓相連,一棟白色歐式、一棟黑瓦和式。工作人員介紹,孫運璇搬進來前,原本只有日式的“和館”,但孫先生在大陸經歷過抗日戰爭,不喜歡和式;又曾留美,便在旁邊蓋了座歐式的“洋館”。直到2006年去世,他一直住在“洋館”。

  自“洋館”進入,過門廳便是會客室,沿墻擺了幾組老式沙發,一側設有電子觸摸屏,介紹孫運璇的生平。他1913年生於山東,1934年以第一名成績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當時東北已經淪陷,日本嚴控專業人才南下,孫運璇扮成商人入關,先後在洛陽機廠、湘江電廠、西寧電廠、甘肅電廠工作。1942年,國民政府考慮到建設人才缺乏,挑選31位科技骨幹赴美學習,孫運璇成為其中之一。因為經費有限,他們在美國生活拮據,但負有為積貧積弱的祖國重整山河的大任,無不刻苦用功,抗戰勝利後也都成為建設中的骨幹。

  1945年12月,回國不久的孫運璇被派往剛剛光復的臺灣,協助修復電力工程。他帶領臺灣學生,5個月不眠不休恢復了臺灣80%的電力。不久,孫運璇即落腳臺灣,在臺電公司從機電處長一路升任總工程師、總經理,後擔任臺交通部門負責人、經濟部門負責人、行政部門負責人等職,直到1984年因腦溢血辭職。

  奠定臺灣經濟基礎,至今仍有迴響

  孫運璇見證了臺灣從殘垣斷壁到欣欣向榮的整個歷程,尤其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他的決策奠定了臺灣經濟起飛的基礎。

  孫運璇共有兩兒兩女,但他常説他有6個孩子,第五個是臺電公司,第六個是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據説,1974年孫運璇和當時美國無線電公司一位高層在臺北一家豆漿店聊了1個小時,確定臺灣未來發展半導體的思路,為此他主導創辦了工研院——臺灣第一個以公有資金為主的半官方機構。一方面,工研院有實力投入鉅資購買整合電路技術專利,另一方面以財團法人的方式突破官方機構限制,比如高薪聘請海外人才。但將公有資産交與非官方機構,“立法院”第一個不贊成。“洋館”展廳中有不少訪談紀錄片。其中聯華電子前董事長曹興誠微笑回憶,當年他陪孫運璇到“立法院”斡旋,老“立委”操著一口江浙普通話説“化公為私啊”。經過孫運璇的謙和溝通,該案最終勉強過半獲得通過。

  此後,被譽為“臺灣半導體之父”的張忠謀受孫運璇邀請自美國回到臺灣,擔任工研院院長,3年後創辦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積電)。如今臺積電佔臺灣股市市值近1/5,半導體産業是臺灣當之無愧的支柱産業。

  一生清廉,“公務人員不可求田問舍”

  “洋館”二樓休憩區,迴圈播放孫運璇生前故事的動畫短片。其中講到孫運璇説自己平生只收過一次禮。還是在臺電公司時,他女兒出生,一位臺電員工送來自家養的兩隻母雞,孫家堅決不收,推推搡搡間,一隻雞下了個蛋。最後孫家留下了蛋,兩隻雞還是請員工帶回去了。

  孫運璇一生清廉,身後甚至沒留下一棟房子。2006年他去世時,夫人俞蕙萱已87歲高齡,仍搬出官邸、賃屋而居。據孫運璇的孩子介紹,善於理財的俞蕙萱曾一度看好美軍撤臺時留下的低價眷舍,沒想到時任“交通部門負責人”的孫運璇認為“公務人員不可以求田問舍”,一口拒絕,而俞蕙萱也默默地接受了。

  看起來不近人情的孫運璇與俞蕙萱背景懸殊:他是窮工程師,她是富商嬌女;他只會説山東腔的普通話和英語、俄語,她只能説上海話且完全聽不懂普通話。兩人卻一見鍾情,交往兩個星期即訂婚,牽手60年相愛相惜。“和館”展出的書信、賀卡揭示了“秘訣”。母親節時,孫運璇會與孩子們一起工工整整奉上賀卡,落款“愛你的老伴”;一張孫運璇的親筆字條則寫道:蕙萱善良、富同情心和正義感,“唯不能受氣蒙冤”,囑子女牢記此點:“孝不如順。”溫潤呵護,躍然紙上。

  看完展覽,令人讚嘆又感慨。那位71歲的老先生喟嘆:臺灣再也沒有孫運璇這樣的人物了,“沒有了,都是‘空心菜’,臺灣前途在哪啊?”話語中儘是惋惜和悲涼。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