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呂國英“氣墨靈象”藝術論一:逸形入靈 大藝立象

2017年08月05日 14:08:50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作者簡介 

  呂國英,作家、藝術評論家,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長征副刊》主編,高級編輯。已撰述出版文學、評論等作品數百萬字,多篇作品獲國家或軍隊重要獎項。

  主要著作:《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其中《大藝立三極》由中英兩種文字、多版次出版,《陶藝狂人》《神雕》多次再版。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筆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藝法靈象”揭示藝術本質規律;“高學大德”者方入“氣墨靈象”之境;“潤靈樂境”推輓文藝高峰。

  主要評論:《自成高格入妙境》《“賈氏山水”密碼》《藝術,心狂方成大家》《天才,晚成方可大成》《“色彩狂人”的非常之道》《“花”到極致方成“魁”》《心至“藝境”盡通達》《藝術創作有“五忌”》《創新藝術與“氣墨靈象”》。

  逸形入靈 大藝立象 

  藝術,也要講故事,即所謂藝術須有敘事性。

  故事,要進入藝術,即所謂故事需要精彩的藝術表達。

  好藝術,是好故事的載體;好故事,是好藝術的審美支撐。

  藝術的根本屬性是表達心性,滿足審美。也由此,藝術的至高價值,在於其原創性、唯一性與不可複製性。好藝術嫁接好故事,好故事的審美價值,即可體現于好藝術之中。

  郭熙 山水畫 

  講好中國故事,諸多藝術形式,諸如文學、戲劇、音樂、繪畫、雕塑等皆為好載體,如今均面臨“原創性”的挑戰。

  毋庸諱言,藝術“原創性”的反面是 “非原創性”。這種“非原創性”現象,具有諸多表現形式,突出呈現為抄襲、拼接、拷貝、仿製等。

  僅以繪畫藝術言,複製、抄襲甚至停滯與倒退之尷尬窘境,並非始自今日,也似一大怪圈步入惡性迴圈,舉目為見的是:既抄古人又抄西人,抄了名家又抄自己。前者是抄襲古代經典,又者是拿來西域主義,再者是複製名家範式,後者是不斷重復自我。凡此種種,不僅是對藝術母本的褻瀆,也是對藝術活動本質特徵的反叛。

   

  八大山人 《荷花翠鳥圖》 

  在藝術繁榮發展的命題與語境中,繼承與創新是一直以來的認知、共識,也是別無他途的實踐路徑。不言而喻,繼承與發展,雖一途兩徑,但為一車雙驅、一個整體,不容割裂,缺一不可。然而,藝術實踐中,被誤讀、誤解乃至誤為的現象並非鮮見。進而言之,繼承如無創新,繼承往往走向複製、抄襲(如前所述),甚至停滯、倒退;創新若無繼承,創新往往誤入荒誕不經、光怪陸離,甚至玩雜耍、鬼畫符之歧途。

  毫無疑問,沒有創新的繼承沒有價值,而沒有繼承的創新也無意義。藝術繼承與創新面臨的這種窘境,是藝術實踐迷失方向使然,是藝術中人看不到藝術目標所致。簡言概之,就是恍惚與茫然藝術的趨勢與未來。

  藝術的趨勢與未來,從藝術初心生發,隱含于藝術傳統路徑,引領藝術的發展,這個引領所向,就是藝術的大勢所趨,就是藝術的繁榮與發展方向,就是藝術的未來高峰。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