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白先勇傳記片首映 余秋雨:他摸到了灰燼深處的余溫

2017年03月13日 14:56:43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白先勇:姹紫嫣紅開遍》紀錄電影昨天在北京電影學院首映,這也是該片在大陸首次上映,“文學的白先勇”“崑曲的白先勇”在銀幕上呈現。電影放映結束後,銀幕中的主角出現在了現場,一場“一個人的文藝復興”的對話,在臺灣作家白先勇和大陸學者余秋雨之間展開。

  《白先勇:姹紫嫣紅開遍》由臺灣目宿媒體“他們在島嶼寫作”團隊歷經3年的拍攝而成,該片以《遊園驚夢》的意識流形式為白先勇作傳,從22歲創辦《現代文學》的青春朝氣,到近年寫作《父親與民國》的赤誠;從聖塔芭芭拉29年教書的回望,到相隔40多年桂林米粉的滋味記憶、蘇州園林的10年重遊;從宛若黑暗王國的舞臺演出,到無數演講及授課的旅程……交替敘説白先勇的特殊際遇與文學歷程。本片曾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別在香港、臺北公映。

  對於故土,白先勇有一種説不出的鄉愁。他迷戀桂林米粉的味道,“那些米粉真的好吃,一輩子沒忘記過。”1987年再去中山陵,看到“天下為公”幾個字,他忍不住掉下淚來。白先勇説,背井離鄉之後,人的那種漂泊感,對大陸的那種嚮往,對青春的追念,對過去的追念,是一代臺北人的基調。

  從鄉愁出發,白先勇對傳統文藝的復興也有自己的一番全新試驗。白先勇憶起一段往事,多年前他曾經身為《中國時報》特約記者採訪余秋雨,那天晚上,他們談到了中國的“文藝復興”,白先勇説這是個非常艱巨的工程,但不能不做。而文藝復興工程中,他拿崑曲做試驗,將一個古老的劇種搬到舞臺,將現代和古典連接起來,讓其重放光芒。

  “給古典劇作以現代生命,湯顯祖本人也無法想像。”余秋雨説,湯顯祖生活艱辛,兒子也死了,他不可能搞齣戲來。而讓中國傳統崑曲的美感動全世界,白先勇做到了。白先勇隨後回應道,有兩部書對他影響最大,一部是《牡丹亭》,一部是《紅樓夢》,他很高興能替湯顯祖和曹雪芹做一些事兒,自己讓《牡丹亭》在21世紀還魂一次,還在課堂從另外的全新角度講《紅樓夢》。他説,希望這兩個作品,成為中國文藝復興的兩根臺柱子。對此,余秋雨也評價説,白先勇走的路子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文學家有相似之處,不是學究式,不是完全照搬傳統,“白先生不是白手起家,他有一個範本。”

  回望歷史,在歷史的滄桑中實現“一個人的文藝復興”,也是白先勇做出的另一番努力。《白崇禧將軍身影集》《父親與民國》,是白先勇為他父親白崇禧將軍出過的兩本書,以一個文學家溫和、平正的方式來表達歷史。白先勇為了寫《父親與民國》,曾想方設法找到900張照片。北伐戰爭從1926年開始,1928年結束,白崇禧將軍曾經率領第四集團軍第一個打進北京,一直打到了山海關。白先勇回憶,自己是在《北洋畫報》上找到了父親當年在故宮崇禧門拍的一張照片。他很陶醉地説,“崇禧門”暗含了父親的名字,好像在歡迎他打進北京,“這樣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有這樣的巧合,給人印象非常深刻。”

  白先勇更補充道,其早年寫的小説集《臺北人》與傳記《父親與民國》雖然中間隔了50年,一個是文學,一個是歷史,可是這兩者之間也有非常深的血緣關係,前者是後者的文學注腳,後者是前者的歷史架構,堪稱相互映襯。

  余秋雨對此深表敬佩:“在最高的文化品位上,為中國留下了如此重要的作品,這是白先勇對歷史最大的貢獻,他摸到了灰燼深處的余溫。”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