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一代斯文》話劇在臺灣清華引轟動 現場觀眾感動落淚

2016年09月28日 07:48:3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9月27日四川訊 “梅校長的故事太感人了”“很感動,我都看哭了”“四川傳媒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們演得太好了”……在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大禮堂觀看話劇《一代斯文》的清華校友、清華師生、新竹市民紛紛發出這樣的感慨與讚嘆。

  2016年9月19日至25日,由四川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和四川省文聯支援,清華大學四川校友會、四川傳媒學院和成都廬緣畫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一代斯文》話劇赴臺灣新竹清華大學交流演出。9月22日、23日連續演出兩場,觀眾雲集,座無虛席,掌聲雷動,經久不息,師生、市民齊聚一堂,共同欣賞反映兩岸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的話劇《一代斯文》,四川傳媒學院師生精彩的演出、生動的演繹,梅貽琦校長為兩岸清華奮鬥一生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全場觀眾,每場歷時兩個小時的演出,現場觀眾爆發出十余次經久不息的掌聲,看到感人處,臺上臺下哭成一片。

  9月22日晚7時許,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校園內的大禮堂門前就早早排起了長龍,手持話劇《一代斯文》節目冊校內師生以及臺灣民眾靜靜等候入場。23日晚,第二場演出前,相同的場景再次出現。

  22日晚,69歲的川籍臺胞張安泰也是早早就來到了禮堂外,他還與太太特意穿著客家花布縫製的漂亮服裝一同前來觀看四川老鄉的演出,本想歡歡喜喜見老鄉,沒想到被話劇感動得直掉眼淚。張安泰夫人林美玉三年前退休于新竹清華大學檔案室,曾親手整理過梅貽琦校長的檔案,得知四川《一代斯文》話劇組到新竹演出,第一時間就索票趕來,她希望通過觀劇追憶最尊敬的梅校長。

  23日晚第二場演出開演前,拎著一盒臺灣當地的伴手禮前來慰問演員,四川老鄉張安泰夫婦又出現在了新竹清華大學的大禮堂外,他説:“我為我的四川老鄉感到驕傲,演出太感人了,今晚我還要再看一次。”抱著同樣心情的還有新竹清華大學資深副校長信世昌等師生,大家紛紛表示連續看兩遍都覺得看不夠。

  一名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教師慕名前來觀看,她説,讀書的時候就非常崇敬梅校長,梅校長做人做事都讓人敬佩,這次聽説有四川的學校前來演出有關梅校長的話劇,想透過他們的演出,看看大陸是怎樣演繹和評價梅校長的。

  “演的真得很好很入戲,感染感動了所有在場的人,超出我的預期跟想像。”新竹清華大學副校長林聖芬説:“梅校長始終一貫的教育理念、一生為清華的貢獻是經得起檢驗的。梅校長説‘所謂大學者,不是有高樓也,是有大師也’,他本身就是標桿。”

  新竹市民意代表張祖琰走齣劇場時仍然還在不停念叨:“很感人,真的很感人。看了這出話劇,在很短的時間對梅校長的人格魅力有了清楚的了解,他的辦學理唸有遠見有高度,值得我們反思和學習。”

  新竹清華大學大一學生吳承儒和金伯霄説:“看到梅校長在西南聯大部分就哭了,看到後面更是感動。梅校長作為教育工作者在如此艱困的時期要維持自己的原則是非常困難的,是現在的我們需要仰望的。之前去過梅園一次,明天我們要再去梅園拜拜梅校長。”

  《一代斯文》話劇自2014年5月23日首演至今,已在成都、上海、深圳、北京、重慶演出20余場,得到了各地觀眾的廣泛好評。今年時值兩岸清華大學分別建校105週年和60週年校慶,為共同緬懷以梅貽琦校長為代表的老一輩清華人,共同繼承和發揚清華人家國天下的胸懷和為民族振興的擔當,在兩岸清華大學校友的積極促成之下,應臺灣新竹清華大學邀請,2016年9月19日至25日,該劇首次赴臺交流演出。

  “第一次知道這部戲是兩年前。”臺灣新竹清華大學主任秘書李敏説:“有幾位清華的校友到成都看到了這齣戲非常感動,希望這齣戲能夠到臺灣來演。梅貽琦是兩岸清華共同的校長,我們想透過這部劇,讓更多的人對他的生平、節操、治教理唸有更深的認識。”

  臺灣新竹清華大學資深副校長信世昌説,“梅貽琦校長的墳墓就在我們校園裏,梅校長的劇我們臺灣清華大學一定得看。很多剛入清華的年輕學生知道學校有一個梅園,但對梅貽琦校長當時的生平不是很了解,來觀看演出可以了解的更加具體和透徹。”一名清大學生在看完話劇之後表示,把清華的整個故事和以前學過的歷史脈絡圈在了一起。

  信世昌還表示,《一代斯文》話劇在臺演出,增進了兩岸高校間的交流。他説,高校間的交流不只是高層之間,要讓更多師生認識到交流的重要。兩場演出,禮堂滿座,很多教授和學生都來看了,我覺得這樣可以帶起兩岸清華更密切的關係。

  此次赴臺演出交流團團長、四川傳媒學院副校長、電影電視學院院長陳祖繼表示,梅校長的故事很打動人,梅校長的辦學理念、思想與人品對兩岸現在的教育有很強烈的現實意義。這個題材很好,充分表現了“兩岸清華一家親”,因此,我們著力打造了這部話劇。

  《一代斯文》話劇主要圍繞“兩岸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展開,講述了抗戰時期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與西南聯大同仁披荊斬棘、艱難辦學,傾其所能在臺灣新竹建立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進而創辦新竹清華大學,一生奉獻于清華的故事,再現了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在雲南昆明、同濟大學在四川李莊等大後方開展的艱苦卓絕的文化抗戰,以及聞一多、陳寅恪、馮友蘭、傅斯年等一批大師在連綿戰火中捍衛教育、為祖國未來鞠躬盡瘁的崇高品格。該劇共分為4個部分12場,主要弘揚和傳播了以梅貽琦校長為代表的老一輩清華人,在國家危亡之際的氣節與壯舉,表現了清華人家國天下的胸懷、為國家貢獻的使命感以及為民族振興的擔當。

  在臺灣期間,交流團一行還與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師生開展了“梅貽琦校長教育思想之探討”學術交流研討及“戲劇影視的創作研討”文化研習等交流活動。此次在臺演出開放臺灣民眾免費索票,學校還邀請了部分臺灣知名人士、臺灣清華校友及廣大師生共同觀賞,臺灣新竹清華大學資深副校長信世昌等多位學校負責人及清華校友、師生、新竹市民等2000多人觀看了話劇。(台灣網、四川省臺辦聯合報道)

  相關資料:

  梅貽琦簡介

  梅貽琦,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生於1889年12月29日,卒于1962年5月19日,享年73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為梅曾臣長子。

  梅梅貽琦校長的一生,與兩岸清華大學的發展緊緊相扣,被譽為兩岸清華永遠的校長。他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執教清華。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1955年,他帶著庚子賠款的退款孳息成立的清華基金,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

  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期間,對師資人才進行嚴格遴選和延聘,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兩岸清華大學一致認可他是兩岸清華大學共同的校長、永遠的校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