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澎湖“踏涼傘”裏的“兩岸風”

2016年09月26日 08:15: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臺北9月25日電(記者許雪毅 王小鵬)“數百年前,大陸先民來到澎湖定居,把大陸的宗教信仰也帶到這裡,‘踏涼傘’的傳統技藝由此産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展演藝術科長顏美麗對新華社記者説。

  24日晚,澎湖鎖港紫微宮前廣場,巨型光雕展演引來人潮如織。其中,應邀亮相的澎湖傳統民俗技藝“踏涼傘”,為新銳的視覺盛宴平添了幾分“古早味”。

  海風、廟埕、涼傘,是澎湖獨特的景致。澎湖四面環海,島嶼散佈,大陸先民帶來了媽祖、王爺等民俗信仰,繁盛的宮廟文化發展出諸多廟會慶典活動,衍生了許多傳統民俗技藝,其中堪稱精髓的就是“踏涼傘”。

  顏美麗對“踏涼傘”的功能瞭如指掌:在澎湖,當宮廟舉行祭典、動用神轎出巡之時,每頂神轎之前必有一把涼傘。轎前的涼傘代表該尊神明的先鋒。一來護衛神明,以避邪穢,二來作為與其他神明應對答禮的表徵。

  “踏涼傘”將武術元素融入步法與套路中,發展出馬步、弓箭步、七星步、八卦步等,其中一些步法帶著先民航行的印記。

  “比如,先民靠天上星斗來辨別航行方向,涼傘手就按天上北斗七星踩出星斗形狀。”顏美麗説。

  “踏涼傘”在傳承中創新。比如,傳統“踏涼傘”都是涼傘手單獨一人或是主客兩人表演。為了能讓傳統技藝登上舞臺表演,澎湖當地藝人新創了涼傘陣,融合傳統的涼傘步法套路,讓涼傘手排列各種陣式,搭配隊形變化與音樂,氣勢更為宏偉。

  近年來因為社會生活形態變遷與少子化,涼傘技藝傳承出現式微的跡象。顏美麗介紹説,目前澎湖掌握“踏涼傘”技藝的約有百人,但由於這項技藝很耗體力,一些年紀較大的涼傘手已經無法表演,只能口述。

  為了保存這項傳統技藝,澎湖縣文化局提出“百年傳藝、涼傘風起”計劃,申請資金,與民間團體和學校合作,讓有志於此的民眾參與進來,以便讓“踏涼傘”技藝真正向下紮根,實現永續薪傳。

  42歲的李先寧是這項計劃的受益者和接棒者。在紫微宮前,他把圓周8尺、重達5公斤的涼傘舞動得虎虎生風。“我們先踏一個‘五湖四海’,接著‘開大小門’,然後踩個八卦表示吉祥,接下來是七星步,用來帶路。”他對記者解釋其中的套路。

  這位從小就接觸“踏涼傘”的澎湖人,真正成為涼傘手是在了解了文化局的計劃後報名拜師學藝的,迄今已有十年。

  李先寧平時以導遊和浮潛教練為生,但作為“踏涼傘”的“種子教師”,他已經培養了上百位學徒,其中不乏六七十歲的阿嬤。“她們把‘踏涼傘’當作一種健身活動。”

  “踏涼傘”要從娃娃抓起。李先寧的女兒6歲開始學習,今年已是第六年。“無論男女,都可以學。我們特別給小朋友製作了小涼傘。”他説。

  “踏涼傘”的由來與大陸息息相關,如今依然與大陸保持著聯繫。李先寧記得,2011年,澎湖縣政府涼傘隊到泉州參加“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表演了七大漢及七星拜鬥套路,展現了“神緣相承”的魅力。去年,澎湖涼傘隊參加了澳門福建文化節。

  “聽爸爸説,我們的祖先是從泉州那一帶來的。如果有機會,我希望經常到大陸去表演。”李先寧説。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