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臺灣詩人席慕蓉南開傾訴“原鄉”情

2016年09月21日 07:49: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天津9月20日電 題:臺灣詩人席慕蓉南開傾訴“原鄉”情

  記者 張道正

  “馬有馬心,人有人心,馬心通人心,馬也會想家。”19日晚間,臺灣著名詩人席慕蓉現身天津,在南開大學開講“母親的草原”,傾訴“原鄉”情。

  席慕蓉1943年出生於重慶,成長于臺灣,父母皆為來自內蒙古的蒙古族人。她是臺灣現代中文散文家、女詩人、知名畫家。曾于東海大學美術系任教。1981年,臺灣大地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詩集《七里香》。出版後引起轟動,熱銷致短時間內重印六次,風靡華人圈。

  近些年,席慕蓉常常回返大陸,在各種場合演講中尤喜談草原故鄉。對於久居南方的席慕蓉來説,遠隔千里的蒙古高原一直是她生命中不可磨滅的基因。1989年,46歲的席慕蓉才第一次見到內蒙古大草原。在那裏,她追尋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流。天空、草原、牧民……故鄉的一切都強烈地撞擊著詩人的心靈。

  此次天津演講,席慕蓉又特意挑選了一個未曾細講的原鄉符號——馬。她在南開大學以“在母親的草原上遇見鐵蹄馬”為題開講,傾訴了自己對蒙古高原的濃濃鄉情。

  “馬和草原似乎有一種註定的聯繫,這讓牧人即便在摩托車、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普及的今天,仍然不願放棄自己的馬匹。”席慕蓉演講中展示了自己在尋訪蒙古高原的旅程中所拍攝的一張張照片。岩畫、雕塑……飽含著遊牧民族對自然的敬仰。

  “草原上的馬對自己家鄉的方向十分敏銳。”席慕蓉説,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一匹被送去越南的戰馬,花了不知多久的時間回到了烏蘭巴托,瘦骨嶙峋、渾身是傷。見到主人後,大顆的淚珠滾出老馬的眼眶,主人與它“抱頭”痛哭。

  她還講到,同時期,一位蒙古畫家來到越南,一匹又臟又瘦的蒙古馬慢慢向他走近。畫家知道馬在説:我知道你是從蒙古來的,你可不可以帶我回家?

  “馬有馬心,人有人心,馬心通人心,馬也會想家。”席慕蓉説,草原上一種珍貴的蒙古馬“鐵蹄馬”還讓她憂心不已。此馬因蹄質堅硬而得名,相傳曾是成吉思汗禁衛軍的專用馬匹。面對現代生活方式對養馬、牧馬的衝擊,席慕蓉還與一些專家和兩位淳樸而堅毅的牧民一道,在母親的草原上開啟了一段尋馬、護馬的苦旅。

  每每講起原鄉的場景,牧人與馬的情誼總是令席慕蓉眼含熱淚。同為蒙古族的後人,席慕蓉和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曾在2005年來到內蒙古呼倫貝爾。短短8天的行程裏,二人東上大興安嶺,西到巴爾虎草原,還登上了北魏拓跋鮮卑先祖所居石室嘎仙洞。一路上葉嘉瑩神采奕奕,詩興大發,幾乎每到一處都要口占絕句一首。

  “席老師有著生來的敏銳,感情和溫情。她的本質,讓我非常感動。我非常感謝席老師,感謝她帶我回到我的原鄉,看到這麼美的景色。”講座結束後,葉嘉瑩激動地説。

  席慕蓉則表示,希望更多的年輕人有機會聽她分享蒙古草原的旅程,這可以讓許許多多青年學子對文化的多樣性、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更為深刻地思考。(完)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