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兩岸人士談中華慈孝:慈乃天性 孝是文化

2016年08月16日 08:09: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華慈孝大會沙龍對話環節。 何蔣勇 攝

  中華慈孝大會沙龍對話環節。 何蔣勇 攝

  中新網金華8月15日電(記者 王逸飛 實習生 劉淵)“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15日,2016中華慈孝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慈孝大會在浙江省東陽市開幕。在大會的沙龍對話環節,來自大陸與臺灣的多位學者及宗教界人士對“慈孝”話題進行了討論分享。在他們看來,“慈是天性,孝是文化”、“要用一個“敬”字,用敬的心情孝順自己的父母,以敬的心情,父母對待自己的子女”。

  2016中華慈孝文化節,由中華慈孝文化書畫展、中華慈孝文化大會、浙臺孝親人物頒獎典禮,及《2016浙臺孝親人物》書籍採訪啟動儀式等組成。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黨組書記葉小文,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僑辦原副主任趙陽,國務院臺辦原副主任王在希,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等出席活動。

  15日上午舉行的中華慈孝文化大會沙龍對話,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主任、《宗教人類學》主編陳進國主持。來自大陸和臺灣的著名學者、專家及法師相聚論“孝”,共同拓展“慈孝”話題的深度與廣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劉魁立,首先從中華文化與慈孝的關係為切入點,表達了“慈孝”是獨屬中華文化特色的觀點。

  “無論是過年,還是整個節日體系的其他各個成分,都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就是‘家’。而這個‘家’,就是以父母和兒女之間的關係作為主旨的。中國任何一個節日都包含著這種孝的內涵,我覺得這一點是完全不同於其他民族的。”劉魁立説。

  他同時指出:“在我們整個文化遺産的各個領域,都包含著關於孝的主題,比如傳説裏有‘孟母三遷’,比如諺語體系裏孝的內容也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展示。這也是我們進行教育、教化的重要途徑。”

  “慈是天性,孝是文化。”談及對“慈孝”的理解,中國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原中國新聞社社長郭招金強調。

  “‘慈’是用心就可以,每個人都會成為長輩,都會用心愛護下一輩。但‘孝’是要用力的,孝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子要成長,要用力承載它。”郭招金説。

  在他看來,當下在注重經濟建設的同時更要注重精神建設,從最簡單的家庭秩序,社會秩序建設開始。而“慈孝”的弘揚與傳承無疑將極大推動這一進程,未來的社會也將成為物質豐富、人民生活水準提高、人們有精神追求的美好社會。

  來自臺灣佛光大學的兩位學者也在發言中表達了他們的觀點。

  佛光大學國際長謝大寧教授指出:“在家庭恩情關係中,父母很容易被理解成施恩者,子女為受恩者。這樣的關係中,報恩總是被理解為受恩者對施恩者的報答,於是就變成了單向的關係,變成了兒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因此‘慈’這個概念在中國傳統孝道概念中常常處於隱沒狀態,或者把這個詞理解為父母對子女施恩的行為。慈孝的關係就變成了一種施恩和受恩的關係。”

  他認為,慈與孝同樣是社會需要關注的兩個方面,看待慈與孝的眼光也應更加平衡、對等。“如果從互相尊重的角度來談的話,也許更有意義”。

  佛光大學中文系主任蕭麗華則介紹了慈孝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其表示,孝慈、慈孝是中國文化的傳播根底。“五千年的慈孝,在臺灣已經轉變為佛教、宗教背後的大慈大孝。臺灣的宗教信仰非常蓬勃,佛教人口很多,基於這樣的環境氛圍,慈孝文化具有重要的點化作用。”

  本次沙龍對話最後,來自杭州靈隱寺的慧觀法師還就“從佛教角度理解‘孝’”做了闡釋。

  他説:“佛教有一個概念叫‘敬’,‘敬’中包含了子女對父母的‘敬’,包括了弟子對師的‘敬’。而敬法當中包含著‘孝’,指自己的孩子對於父母親的‘孝’,子女用‘敬’的心情孝順自己的父母,父母以‘敬’的心情對待自己的子女,在孝的基礎之上有‘敬’,在‘敬’的基礎之上可能産生合,在合的基礎上産生善。”

  據了解,2016中華慈孝文化節由中國新聞社、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浙江省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浙江省青年聯合會為指導單位,杭州靈隱寺、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臺灣佛光山、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等共同主辦。(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