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千年古剎靈隱寺方丈倡議兩岸民眾:感恩之心 弘揚慈孝

2016年08月16日 08:08: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圖為靈隱寺方丈光泉大和尚。 李晨韻 攝

  圖為靈隱寺方丈光泉大和尚。 李晨韻 攝

  中新網金華8月15日電(謝盼盼 陳笑樂)“慈孝作為人類發自內心自然真摯的情感,是人類最基本、最淳樸的'人性真情'。”8月15日,帶著感動與敬意,在浙江東陽舉行的2016中華慈孝文化節上,浙江杭州千年古剎靈隱寺的方丈光泉大和尚發出了兩岸孝親的倡議,他倡議,兩岸民眾對身邊的老人多一些寬容與理解,少一些指責與推諉,多一些和諧與溫暖,少一些爭吵與冷漠,多一些真誠與團結,少一些欺騙與渙散。

  2016中華慈孝文化節由中國新聞社、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浙江省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浙江省青年聯合會為指導單位,杭州靈隱寺、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臺灣佛光山、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等共同主辦。

  2016中華慈孝文化節活動內涵豐富,由中華慈孝文化書畫展、中華慈孝文化大會、浙臺孝親人物頒獎典禮,以及《2016浙臺孝親人物》書籍採訪啟動儀式等多個活動組成。

圖為大會現場。 李晨韻 攝

  圖為大會現場。 李晨韻 攝

  在當日舉行的2016浙臺孝親人物頒獎典禮上,來自浙江與臺灣的十位在孝親方面有傑出事跡的人物受到表彰。

  在主辦方看來,浙臺孝親人物的評選正是為呼籲當今社會民眾應心存感恩,弘揚慈孝,“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以使父母能夠“老有所依”、“老有善養”。

  靈隱寺方丈光泉大和尚認為,“慈孝”是人類最基本、最淳樸、發自內心的“人性真情”。“慈孝文化”作為具有強大凝聚力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通過存續了幾千年的家族制度代代相傳,保持了其某種連續性和同質性,在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繁衍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當日,他還在頒獎典禮上宣讀了《兩岸孝親倡議書》,他倡議,兩岸民眾“敬老不以事小而不為,助老不以事難而不為。”不要淡漠老人,衣食起居要照顧老人;不要淡忘老人,生活零用要寬待老人;不要淡薄老人,生病就醫要護理老人。真正能讓“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他還倡議,“百善孝先,時不我待,行孝及時,當趁親在。”對身邊的老人多一些寬容與理解,少一些指責與推諉,多一些和諧與溫暖,少一些爭吵與冷漠,多一些真誠與團結,少一些欺騙與渙散。

  “當今社會,心存感恩,弘揚慈孝,重點在孝。”光泉説,“行孝的重點,則是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

  與此同時,來自浙江和臺灣的孝子賢孫代表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來自浙江紹興嵊州的孝親人物過小南與父親30年來堅持照顧鄰居的殘障父子,他説:“家和萬事興,家中的老人們能夠幸福快樂地生活,一個家庭才能和諧,幸福,社會才能能更加其樂融融,團結穩定。”

  來自臺灣的李漢昌家中有個90歲的母親,李漢昌照顧母親幾十年如一日,他説:“我始終覺得,人不管多大年紀,照顧自己的父母是應盡的職責。”他認為,孝就是要讓老人們“老有所養”,更要“老有善養”。(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