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閩西傳統村落竹貫村的“臺灣故事”

2016年04月22日 14:1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閩西傳統村落竹貫村的“臺灣故事”

  圖為溫氏家廟與溫氏故居之間立有一根高約10米的石桅桿,底座的碑刻字跡仍非常清晰。 鐘旎 攝

  中新網龍岩4月22日電 (張金川 鐘旎)“在清嘉慶年間,竹貫村出了一名統帥臺海水師的副將溫兆鳳。村民的自發保護意識很強,保護竹貫古村落就是保護了閩臺交流的信物!”日前,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萬安鎮竹貫村委會主任溫炎明對中新網記者介紹該村的歷史文化時表示。

  竹貫村離龍岩城區100多公里,早在2007年就被列入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被列入國家第二批傳統村落名單。現存溫、鄧兩姓,村民163戶、715人。

  據族譜記載,“溫姓先祖于南宋末年由連城遷來竹貫”,“鄧姓先祖于宋代由中原遷至福建永安,並於明初遷竹貫”。

  走進竹貫村,記者發現這裡保存了十多處明、清時期的歷史文物,浪門金鎖、積靈宮、公王殿、觀音庵、關帝廟、曾氏節孝牌坊、溫氏家廟、溫兆鳳故居、鄧氏南陽堂等。在溫氏家廟,溫兆鳳為官期間所用的12塊牌匾陳列在祖堂兩側。

  位於溫氏家廟東南側30米的溫兆鳳故居,則貼有溫兆鳳考取功名和歷次升職時的朝廷捷報。家廟與故居之間立有一根高約10米的石桅桿,可惜被折斷。幸運的是底座的碑刻字跡仍非常清晰,上刻:“特授臺灣安平右協副總府署理福建海壇水師鎮標右營都閫府加三級溫兆鳳立”字樣。

  據同行的文史工作者王貴垣考證,“海壇,也就是現在的平潭。都閫,是指都司,正四品。加三級後,就達到了從二品。説明溫兆鳳統帥臺灣水師3000人鎮守海疆,官階達到二品了。”

  據有關史料記載,溫兆鳳,乳名文源,生卒年不詳。他官至澎湖副將,欽賜花翎授國將軍,授澎湖協鎮都督府信官、臺澎副總督等官職,晚年定居廈門,曾為臺灣的穩定、臺海間的經貿往來做出重要貢獻。其後裔有部分定居澎湖、臺灣等地。

  近年來,當地開展了“尋訪溫兆鳳”行動,旨在通過收集整理溫兆鳳生平資料,豐富兩岸交流史料,助力涉臺文物保護。目前萬安鎮已對外發佈尋訪資訊,並組織人員實地前往廈門、泉州等地追尋溫兆鳳足跡。

  可喜的是,多年來竹貫村尋找溫兆鳳後人的願望,終於在2015年11月廈門市同安區洪明華等一行5人來到竹貫村尋根謁祖時得以實現。

  據悉,洪明華(女)回來尋根時稱,他們是溫兆鳳兒子的後裔。她的祖父晚年時在本子上記下他的經歷,説明他原姓溫,雖然遭遇不幸,但永遠記得他的原姓。

  洪明華説,他祖父小時候被人販子賣到同安而改姓洪。他們這次之所以能回來,是因為這幾年來,由於網路的發達,經常在網上看到有關研究溫兆鳳的一些文章和報道,才知道他們的家鄉竹貫村的一些情況,並且和竹貫溫姓宗親取得了聯繫,得以回到家鄉尋根謁祖。

  洪明華回到竹貫村時還帶回來一張太祖溫兆鳳結發夫人的墓誌銘以及留下的記事本。她稱,溫兆鳳膝下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隨晚年的溫兆鳳定居廈門,這個兒子生有幾個兒女,其中一個就是洪明華的祖父。

  龍岩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鐘德彪認為,溫兆鳳在臺任職期間多次在澎湖、鹿港、彰化等地倡捐修繕廟宇、縣學等,對臺灣宗教文化及教育事業亦有突出貢獻的事跡,為許多兩岸民眾所肯定。

  “為更好地保護古村落,提升村民生活品質,竹貫村努力處理好保護與建設的關係。”竹貫村支部書記溫金標説,為了保護溫氏家廟和溫兆鳳故居,村裏規定“沿建築屋檐滴水線四週各向外延伸50米”作為保護範圍。

  “整個竹貫村的景觀比較完整,希望在今後的重修、重建時能夠修舊如舊,特別要保護好溫氏家廟和溫兆鳳故居,保護信物,保護鄉愁,這對於加強臺海之間的文化交流很有意義。”同行的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張鳳英建言。(完)

[責任編輯:郜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