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臺灣文藝界:“習馬會”給予兩岸文化人一劑強心針

時間:2015年11月13日 09:51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11月12日北京訊 (記者 郜利敏) 兩岸領導人11月7日在新加坡握手,不僅兩岸人民關注,全球為之矚目,積極投身兩岸交流事業的臺灣藝術界人士亦為之振奮。在臺灣著有“鬼才”之稱的導演李小平接受採訪時表示,“‘習馬會’其實就是兩岸最頂端的交流”。

  “我父親20多歲到臺灣,兩岸被阻隔。如今我回來了,見證了事隔66年來兩岸領導人的第一次握手,見證了兩岸歷史性的新融合。”李小平告訴記者,前幾天回祖籍地保定,到爺爺墳前祭奠,站在爺爺墳前,有種時空錯置之感,“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嘛,我們的根就是在這裡!”

  這種感覺至今仍令他激動不已。他相信“習馬會”僅僅是個開端,兩岸人民會自然而然地走在一起,慢慢化解過去歷史留下的痕跡,回歸到當初最融合的軌跡上。

  “‘習馬會’猶如給予兩岸文化人一劑強心針,兩岸文藝界應拋開更多政治牽絆,從藝術追求上去更深入、更徹底地交流。”臺灣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告訴記者,兩岸文化背景相通,文化理念相同,文化價值觀相似,在此情況下,兩岸文化人自然就“湊在了一起”。

  日前,張育華帶著劇團新編崑曲作品《梁山伯與祝英臺》來到北京,將於11月13、14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據記者了解,這次演出的編腔、配曲、訂譜老師及實際演奏的北方崑曲劇院樂隊均來自大陸,而舞臺服裝燈光等舞美團隊則來自臺灣,是兩岸文化界合作演出的一次嘗試。

  “交通可以被阻隔,兩岸文化交流卻無法被阻攔,因為我們同屬中華民族文化。試問如何把溶于骨血和精神裏的東西強行分離呢?”張育華反問道。她表示,大陸相較于臺灣擁有更為豐厚的藝術專業資源,戲曲藝術名家,以及更多優秀的後起之秀。很多臺灣藝術家,文藝人員經常到大陸尋求名家執導,考取專業學院進修,以獲得更專業的修養和更深厚的藝術造詣。這份深厚情感、這份藝術追求、這份尊敬愛戴是無法被阻隔的。

  對兩岸文藝界人士此次合作給予大力支援的臺商、得意典藏董事長李翰瑩女士也認為,和平發展是兩岸人民的福祉,“‘習馬會’是兩岸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雖説現在依然有些不和諧的聲音,但會隨著兩岸交流深入,在文化潛移默化中漸漸消失,最終消除隔閡,拉近兩岸心的距離。(完)

[責任編輯:郜利敏]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