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走近現代名人的後代》
作者:吳東平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本書簡介:本書展示了中國歷代50余位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及企業家的200余個後代在事業、生活、愛情、婚姻及家庭等方面極富傳奇色彩而又引人入勝的生活畫卷……
孫中山
孫中山其人
孫中山(1866—1925),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中華民國政府總統。幼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號逸仙,成人後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此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在廣東香山縣(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個農民家庭。10歲以後,開始在廣州、香港等地學醫,學成後主要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在此同時,開始從事反清救國的政治活動。1894年,孫中山曾經上書李鴻章,提出改革清廷的主張遭拒絕後,逃往檀香山繼續從事反清活動,創立興中會,並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
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主持成立中國同盟會,並系統地提出三民主義的主張。在這期間,還策劃多次反清武裝起義,雖然屢遭挫折,但是鬥志彌堅。1911年武昌起義推翻清朝專制統治後,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是他創立了中國歷史上,也是亞洲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的國家。
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1919年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並任總理。1923年,孫中山接受中國共産黨的建議,實行國共兩黨合作,從而推進國民革命。1924年1月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國民黨,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孫中山先生一生有過三次婚姻。原配夫人盧慕貞,盧慕貞婚後為孫中山先生生下獨子孫科和兩個女兒孫、孫婉。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相愛,決定與盧慕貞協議離婚。離婚後,盧慕貞一直居住在澳門孫公館。令人敬佩的是,盧慕貞與孫中山離婚後一如既往地支援孫中山先生所從事的革命事業。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盧慕貞把自己的養女婿送到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隊伍中去。
孫中山先生的第二位夫人是宋慶齡。宋慶齡女士自幼生長在一個父母都是教師,又是基督教徒的充滿西方文化的家庭之中。1908年,宋慶齡女士與妹妹宋美齡(後成為蔣介石的夫人),一同赴美求學。1913年畢業于美國喬治亞州梅肯的魏裏斯安女子大學哲學系。畢業回國後任孫中山先生的英文秘書,並與孫中山産生感情,主動表示愛慕之意。1915年10月26日,孫中山與原配夫人盧慕貞離婚後,便與宋慶齡女士在日本東京結婚。1922年,陳炯明叛變,逃亡途中,宋慶齡女士不幸流産,從此再無生育。
另外,孫中山在南洋從事革命時,還結識了一位伴侶陳粹芬女士。陳粹芬女士祖籍福建,1873年生於香港。1891年19歲的陳粹芬經人介紹認識孫中山先生,其後一直追隨孫中山10餘年,其足跡遍及日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在這期間,陳粹芬既照顧孫中山的飲食起居,也為孫中山先生的其他同事做飯、洗衣,還為孫中山印刷宣傳品,擔任聯絡員等工作。陳粹芬和孫中山先生分手後仍然受到孫中山先生的兒子孫科等人的敬重,並將其與盧慕貞、宋慶齡兩位夫人並稱。後人對孫中山的三位伴侶均有昵稱。盧慕貞後因長期居住澳門,故被稱為“澳門婆”,宋慶齡女士出身於上海,則被稱為“上海婆”,而陳粹芬長期追隨孫中山漂泊南洋,故昵稱為“南洋婆”。在孫家晚輩中,還有稱盧慕貞為“婆婆”,稱陳粹芬為“二婆”。孫中山先生的兒子孫科就是隨孩子們這樣稱呼陳粹芬的。至於宋慶齡女士在孫家似乎沒有被稱為“三婆”,但是孫家子孫與她見面時,總是以“grandma”相稱。
陳粹芬收了一個養女孫仲英,孫仲英原名蘇仲英,到孫家後改姓孫。孫仲英後來和孫中山的長兄孫眉的孫子孫乾結婚,孫仲英婚後又改姓蘇。1958年,蘇仲英患癌症出世。而陳粹芬于1960年前後過世。
孫中山先生有兩個孫子,四個孫女。兩個孫子是孫治平和孫治強。四個孫女是孫穗英、孫穗華、孫穗芳和孫穗芬。孫治強1915年出生,曾留學加州大學。20世紀60年代中期隨父親孫科返臺後,有些懷才不遇,僅擔任“中央信託局”及臺北故宮博物院顧問。孫治強先生有過兩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得兩女孫嘉霖、孫嘉瑜。她們現均旅居美國。後孫治強先生與比他小30歲的林倫可女士結婚,得兩子,他們是孫國元、孫國升。孫治強先生在古稀之年,即1992年、1993年兩次回大陸,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會見,還遊覽了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等地方,並回翠亨村瞻仰過祖父的故居。2001年夏天,孫治強不顧年邁體弱,抱病赴美參加小兒子孫國升大學畢業典禮,因心臟病突發在洛杉磯辭世。享年87歲。
孫中山先生的長孫女孫穗英,1922年生,“穗英”之名就是祖父孫中山所取。孫穗英早年畢業于美國衛裏斯萊大學和加拿大滿地可大學,並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後與廣東新會的林達文先生結婚,生子林德傑,女林淑貞。
孫女孫穗華,1925年出生,畢業于美國史密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獲機械工程碩士學位。後與雲南籍的旅美學者張嘉恭結婚,生有一子張孔穎,二女張樂文和張樂真。
孫穗華和孫穗英兩家均定居美國。早些年,在她們的父母健在時,孫穗華、孫穗英姐妹倆經常返臺,侍奉雙親,極為孝順。大陸改革開放後,姐妹倆多次回大陸參加辛亥革命紀念活動和祖父母的誕辰紀念。1981年,她們的祖母,前國家主席宋慶齡女士病逝,孫穗英、孫穗華兩人曾應中央之邀來北京參加追悼會。穗英和穗華姐妹倆雖然身在海外,卻仍然十分關心故鄉的經濟文化建設,除多次回翠亨村瞻仰祖父故居外,還曾向“中山紀念中學建設基金會”捐款。她們不愧是孫中山先生的後人。
長女孫:紅顏薄命
孫(1894—1913),孫中山先生的長女。1894年(亦説1895年)3月31日出生在孫先生的故鄉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出生不久,尚處於襁褓中的孫,就跟隨祖母、母親和哥哥等人遠涉重洋,來到異域檀香山。她的少年時代是在那漂泊不定的艱難生活中度過的。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創立,她的父親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方才派人將她和妹妹孫婉及母親盧慕貞接到國內,陪伴著父親過了一段時間的安定生活。
好景不長。其後,父親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後,不得不赴全國各地考察。這一時期,孫和妹妹孫婉一直跟隨在父親身邊,再度過起了流浪生活。不久,孫中山以全國鐵路督辦的身份赴日考察,孫和妹妹孫婉也隨母親盧慕貞到了日本。
1912年6月,孫和妹妹孫婉隨哥哥孫科一同赴美留學。孫就讀于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受父親孫中山崇高品格潛移默化的影響,孫自幼勤奮好學,成績優異。
1913年3月,在柏克萊大學讀書期間,孫不幸患糖尿病,腎功能衰竭,久醫不愈,遂由她的戀人伍平一特聘醫生及護士陪伴她回澳門母親盧慕貞處繼續治療。6月,孫病情加重。那時,她的父親孫中山先生正忙於籌備討袁的“二次革命”,聞訊後便於6月20日趁南下佈置起義準備工作之機,赴澳門探視已不省人事的孫。由於情況緊急,孫中山當日含淚離開了女兒。25日,病魔終於奪去了孫的生命,年僅19歲。此時,孫中山正在離開香港返回上海的途中。聞悉女兒病逝的噩耗時,一心奔波于中國革命的孫中山極為悲痛。
孫中山先生雖然身居高位,但他生活儉樸,對於至愛親朋,亦不給予任何特權。因此,家人為孫舉行的葬禮也很簡樸。
1931年,國民黨中央政府準備在孫中山的家鄉修建孫家墳場,孫遺骸才從澳門遷回故鄉,葬在孫家祖墓翠亨村附近的譚家山坡上,墓碑上刻有“顯十九世祖妣孫之墓”幾個大字。其墓至今完好無損。人們難以想像到,在這個樸素無華,普普通通的墓裏,竟長眠著一代偉人的女兒。
[責任編輯:郜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