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兩岸青年觀點論壇:臺灣世代話抗戰

時間:2015年09月14日 14:36 來源:海峽之聲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兩岸青年觀點論壇”發起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臺灣博士王正接受採訪

  

霧峰林家後代林為民先生接受海峽之聲記者採訪

  

臺盟北京市委副主委、《兩岸關係》雜誌社社長、“臺灣最後一位進士”汪春源後代汪舟

  

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名譽會長盧鹹池

  

董其武上將曾孫董百勝接受海峽之聲記者採訪

  

臺盟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吳藝煤

  海峽之聲網9月14日北京訊 (記者任婧、特約記者舒克鐸) 由兩岸青年自行發起成立的“兩岸青年觀點論壇”日前在臺盟中央舉行,本期論壇以“臺灣世代對話沙龍”為主題,特別邀請臺灣霧峰林家後代林為民,“臺灣最後一位進士”汪春源後人、臺盟北京市委副主委汪舟,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名譽會長盧鹹池等親身講述父輩們的抗日史實,在場的兩岸青年聆聽之後紛紛表示,臺灣先輩的抗戰歷史是不容遺忘的。

  談起臺灣的抗戰歷史,霧峰林家在島內可謂聞名遐邇。抗日誌士、革命烈士林正亨之子林為民介紹了家族百年來抵禦外敵的光榮歷史,並對父親林正亨在抗戰期間中可歌可泣的英雄表現進行了深度解讀,讓現場學子無不感受到濃濃的愛國赤子心。而對當前以李登輝發表的媚日言論和錯誤史觀,林為民表示,在抗戰勝利70週年和臺灣光復70週年之際,李登輝賣臺的惡劣行徑深惡痛絕,這是對臺灣人民的極大的侮辱。他説,“今年即是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也是臺灣光復70週年,在這個日子裏卻聽到一個消息,李登輝認日本為祖國,把釣魚島説成日本的領土,這充分暴露了李登輝漢奸的嘴臉,這是對臺灣人民的侮辱,也是對臺灣抗日誌士的玷污。”

  1895年,甲午戰敗之後,清廷《馬關條約》割臺議和,臺灣歷史上的最後一名進士汪春源最早參與上書反對,被稱為“公車上書第一人”。汪舟在回憶曾祖汪春源的抗戰事跡時表示,臺灣抗日發起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馬關條約“割臺”後的20年間眾多愛國人士回到大陸參加抗戰,追求以祖國解放促臺灣解放。

  對於臺灣被殖民壓迫的那段歷史,臺灣學生臺灣青年、北京大學博士王正表示,今年是臺灣光復70週年,從1895年到1945年臺灣武裝抗日和文化抗日長達五十年,可是臺灣卻讓這段歷史在臺灣年輕人的認同中漸漸閹割。他説:“這段歷史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不能遺忘,這是非常光榮、悲壯、英烈的歷史,但現在因為臺灣的很多執政口水以及去中國化教育和親日媚日的歷史教育,把這段歷史讓臺灣年輕人漸漸的在認同中閹割。我認為這個歷史還是要有的,我們要從人文史觀、正義史觀來看,殖民就是殖民,不能美化,這是最基本的。”

  碩士畢業于臺灣大學、博士留學英國、現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任教的陳蔚芳表示,臺灣的抗戰史同樣是中華的抗戰史,要實現真正的統一首先要統一兩岸人民的思想,“大陸已經意識到國共共同抗戰的意義,臺灣也應建立起抗戰紀念館等一些設施來讓臺灣人民關注起來”。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臺灣博士生許晉銘也認為,“共用史料、共書歷史”非常重要,兩岸應該及早化解分歧、共建兩岸共同史觀。

  曾在臺灣求學十年、現在北京大學讀博的華僑釋慧固從旁觀察表示,抗戰勝利是包括兩岸人民和海外華僑等全體中華民族的光榮歷史,過度爭論抗日究竟誰是主力和正統性的問題只會分裂中華民族人民,就像一位臺灣眷村老兵曾告訴他的,“如此爭論沒有人贏也沒有人輸,真正輸的是我們人民”,繼續這樣的爭執是非常可惜也非常可悲。

  畢業于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現于北京創業的臺灣青年董百勝,其曾祖董其武上將曾于抗戰期間擔任69軍軍長,董百勝表示,他的家族有許多長輩在兩岸擔任將軍,相信他們的內心都是希望中華民族團結而不是分裂,同時他對於兩岸青年交流融合的前景也抱持著樂觀積極的態度。而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馬元豪也強調,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網際網路來融合兩岸青年共識,尋找共同點而非放大分歧點。

  臺盟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吳藝煤表示,兩岸的未來和中華民族的希望在於年輕一代,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希望通過這次座談會兩岸青年能夠回顧銘記那段英勇悲壯的歷史,傳承和弘揚兩岸同胞共同的愛國情懷,維護和平、開創未來,繼續推進兩岸的和平發展。

  據了解,兩岸青年觀點論壇是由北京大學兩岸青年學子共同發起,專門為兩岸青年發表觀點、探討時政、交流思想、研究兩岸關係所搭建的學術對話與交流平臺。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