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兩岸四地舊書店那些事 香港:繁華處不落寞的堅守

時間:2015年04月23日 14:0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舊書店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它帶給許多愛書人收穫,或許是重拾昔日的閱讀體驗,或許是久尋不獲的心儀愛書,又或是舊書批註上與同好的一次心領神會……新華社駐上海、臺灣、香港、澳門記者尋訪這四座城市的舊書店,領略都市流光溢彩背後,書籍與人們經歷時光的那些故事。

  上海:舊書店老闆的“累與樂”

  位於上海浦東藍村路的小朱書店,近百平方米的店舖內擺滿幾十個書架,放滿了舊書。“這裡是中國文學類的,那邊是外國文學類的,科技類的、財經類的圖書也有。”書店老闆朱鳳濤熱情地向顧客介紹。

  這個舊書店的小老闆常年都是一身打扮:一件布料光滑的風衣拆去了內膽,做成工作服,棉布褲子紋路筆挺,胳膊上戴著黑色袖套,顏色漆亮。朱鳳濤説,這是上世紀80年代上海書店店員的老習慣。

  朱鳳濤清晰地記得,自己是1979年1月3日入職到當時位於四川北路的上海舊書店。“進了這個行業,我就喜歡上了,而且越來越喜歡。”

  他説:“文化傳承最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通過書本,我們這樣的‘圖書人’有義務、有責任把這件事情堅持下去”。

  去年4月,90歲高齡的王昭老先生給朱鳳濤打電話,希望要一本民國時期的《范氏大代數》。今年3月,朱鳳濤收舊書時發現了這本書。由於是民國時期的書,有些價值,賣家起初不肯賣。

  “我告訴賣家,想買你這本書的老人家今年90多歲,他希望看看當年讀的書,找到自己成長時的心情。這樣一説,他感動了,就賣給了我。”朱鳳濤回憶説,收到他送去的書,老爺爺像小孩一樣高興。

  朱鳳濤坦言,他其實很累,全年無休,這幾天腰也不好,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但我樂在其中。許多顧客都開心而來、滿意而走,看到這些,我覺得我比他們還要開心。”(記者周文其、許曉青上海報道)

  臺灣:小巷深處茉莉香

  落地窗、木地板、復古小臺燈,油墨香、咖啡香、檜木的香氣……不同於印象中一些舊書店的跼踀、破敗,走入臺北茉莉二手書店,如果不看書的價格,你會以為來到了又一家“誠品書店”。

  儘管隱匿在臺灣大學附近羅斯福路四段的小巷中,茉莉卻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每逢週末,前來“淘寶”的讀者絡繹不絕。吸引他們的除了“高大上”的購書環境,更是實惠的價格。

  記者在店裏看到,普通書籍大多按標價五折售賣,有些甚至是一折,還有更便宜的特價書,一些外國原版畫冊也只需兩三百元(新台幣,下同)。雖然出售的都是收購來的二手書,經過清潔、修復,有些書的品相甚至與新書無異。

  茉莉書店有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敬天、愛人、惜物”,所對應的實踐目標則是“環保、公益、閱讀”。

  每年茉莉都會舉辦多次捐書、義賣活動,將善款捐贈慈善團體。“之所以堅持公益,是因為茉莉有今天的發展都仰賴讀者們和社會的支援。”茉莉二手書店總監蔡維元説,茉莉每年的業績都在成長,從最初臺北一家店,擴展到臺北、臺中、高雄共5家店,擁有12萬名會員,最大的店面有300多平方米。

  儘管在大陸和臺灣,一些實體書店經營得步履維艱,但茉莉卻依託“環保”、“公益”的理念,把二手書店開得欣欣向榮。談到未來的願景,蔡維元説,希望把茉莉的理念做得更深、更廣。(記者曹典、李寒芳臺灣報道)

  香港:繁華處不落寞的堅守

  香港旺角西洋菜南街商鋪林立,穿過繁華街道,再繞過狹仄的小巷——如果你第一次來,定會頗費週折,但對於熟悉行情的老書迷來説,總能輕而易舉地找到這個藏寶地——新亞書店。

  走進書店,大約80平方米的空間內擺滿了各種舊書,連過道都是從密密的書籍中擠出來的,書籍以文史哲類為主。隨意翻開一本,極有可能看到之前書本擁有者留下的精美書籤或簽名,仿佛觸碰到歷史一般,瞬間完成一種心領神會的對話。

  這個1968年開業的書店,從洗衣街上的地面門店,再到旁邊街道的三樓,到現在的16樓……由於租金年年上漲,不得不一步步搬到更高的樓上。儘管如今書店設在高樓上,卻從不缺少前來淘寶的愛書人。

  在新亞書店老闆蘇賡哲看來,真正愛書的人,無論書店搬遷到什麼地方,都能找到。近半個世紀的收書生涯,也讓他結交了一大批文人和學者,著名作家沈從文曾是他的座上客。他告訴記者,他跟沈從文的認識正是始於找書,“沈先生是一個特別單純的人,性格溫和,我很敬重他”。

  近年來,除了傳統的門市經營之外,蘇賡哲也在嘗試舊書店的新生存之道。從2009年開始,新亞書店開始做舊書買賣平臺,每年會舉辦拍賣會,拍賣物品包括舊書刊、名人手稿等。

  在書店裏總能見到一位白髮蒼蒼、精神矍鑠的老奶奶,她細心查看書本,在小本上做著記錄。她是蘇賡哲的母親,今年已經90歲,平常在店裏幫忙做賬務。“媽媽對數字十分敏感,她能記下很多舊書本的定價,所以賬務交給她,我放心。”蘇賡哲笑著説。(記者張晶香港報道)

  澳門:多家舊書店相繼與時代無聲作別

  滿滿噹噹的簡易書架,層層疊疊摞到“高危”的書堆,書香中略夾霉味的氣息,在霓虹街區中顯得昏暗的白熾燈……每次來到澳門著名二手書店“全記舊書雜架”,場景都是一樣的。

  “一世奔波,半生書緣”是全記老闆劉耀全55歲人生經歷的寫照。在那個“華人讀書也無用”的時代,劉耀全只讀了5年半的小學課程便輟學了。可是他喜歡讀書,在2000年前後結束了不太景氣的錢幣生意,轉戰二手書店事業。

  據澳門出版産業商會有關研究人員介紹,全記應是目前澳門唯一正常開業的有規模的二手書店。

  劉耀全説,他賣的不僅僅是商品,而是一段永不再現的澳門舊時光。最近幾年,很多他認為“應該”暢銷的書,卻越來越不好賣,這讓他感到懊喪。

  今年7月份全記的租期就要到了,店主很“客氣”地説“收回”,劉耀全知道自己該搬家了。只是這一次,他找遍了澳門再也沒有看得上又租得起的店舖了。

  近年來,澳門多家著名的二手書店,都相繼與這個時代無聲作別。這讓澳門許多市民和學者都無奈又遺憾。

  澳門出版産業商會副秘書長陳力志分析説,網上書店的興起取代舊書店,讀者不需要再辛苦地“站在那裏”找書、讀書,而且選擇面更大。澳門的讀者圈相對狹小,二手書店也存在著“不精、不專”的弱點。

  談起未來,劉耀全不確定地説,“現在澳門最賺錢的行業大概是餐館,我很會做菜,再去培訓一下,就去找個廚師做嘍!”畢竟,對於這位有個9歲獨生子的父親來説,養家是頭等重要的事。(記者劉暢澳門報道)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