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9月24日電 兩岸實體書店式微,已是現實。臺灣百年“書街”重慶南路,最盛時有200多家書社,衰減至今,僅存十分之一。與大陸業者商討合作成為當下臺灣書市界振衰舉措之一。
24日,臺北市重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在臺北表示,本月27日至28日,大陸揚州雕版印刷、安徽徽州三雕技藝將在老街展現,還將舉辦捐書義賣、圖書創意造型展等系列活動。
臺灣業界用心良苦,頻繁上演“小規格”活動,以策追回逝去的讀者。
跨世紀的重慶南路,曾是臺北“書店一條街”,聲名顯赫。日據時期,重南路被稱為“本町”,是當地最繁華的市街,為出版、售販日本書籍的據點,文明、杉田、新高堂等最具盛名的書店於此落腳。戰後,來自大陸的商務、中華、世界、正中書局等進駐複業,全盛時,整條街書社鱗次櫛比。
時至今日,重慶南路街邊一批“硬漢”、“鐵桿”書局“碩果僅存”,艱難度日,書店招牌在霓虹燈掩映中忽明忽暗。不過,百年書街雖沒落,“古早”“冊店”濃郁人情味卻還尚存。
沈榮裕從行37年,見證“書街”繁華起落。他曾在老街中開店,最近十年,奔走于兩岸書市,“北京、上海、浙江、安徽、寧夏、廣西、哈爾濱……大陸都跑遍了,希望能尋求合作契合點。”
網上書城普及、閱讀習慣轉變、購物平臺發散……書市環境巨變中,賣書人的痛楚與快樂,以及書店必須轉型走向差異化、多元化經營,沈榮裕與許多大陸業者深有共鳴。
“書店或是一個即將消失的行業,但書不會消失”,對未來,沈榮裕認為有兩點可思考借鑒:售書將從“量販式”變為“訂制式”、按需印刷,要抓住市場;兩岸書市界通力協作、謀求雙贏。(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