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宗教

道教

時間:2014年05月26日 14:33 來源:台灣網綜合 字號:       轉發 列印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傳統宗教。因以道作為其最高信仰而得名。它是在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神仙家的修煉方術、民間鬼神崇拜觀念和巫術活動而形成的一種有組織的宗教。作為一種有組織的體制化的宗教,道教不僅有其觀念形態的經典教義、修持方術和活動儀式,而且還有其宗教團體、科戒制度和宗教活動場所(宮觀)。這種成熟的、完整意義上的道教,經歷了長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歷史上教派道教從東漢中葉開始形成。東漢後期至魏晉南北朝是道教正式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最初形成的教團組織,主要有沛人張陵創立的五斗米道,流傳于西南巴蜀地區;巨鹿人張角創立的太平道,遍佈中原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太平道與五斗米道皆以符水咒語為人治病,以善道教化民眾。從其教義和方術來看,屬於民間原始宗教團體。這兩個道團在漢末魏晉時期常組織發動下層民眾起義造反,嚴重威脅統治階級利益,因而受到官方的鎮壓和限制。魏晉以後,道教開始向體制化的官方正統宗教發展。晉代道教學者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一書中,對戰國秦漢以來社會上流行的神仙信仰和各種方術加以系統的總結,從理論上闡述了修道成仙的可能性,提出以服食金丹大藥為主,兼行其他方術的修仙途徑。他還猛烈抨擊早期民間道教的活動,提出以道為內,以儒為外,使神仙方術與儒家綱常名教相結合的教義,從而為道教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此後,從東晉後期至南北朝時代,中國南北方都出現了由門閥士族道教徒發起的道教改革活動,代表人物有寇謙之、陸修靜、陶弘景等人。道教的經典、教義、教規和教派組織得到改造和充實發展,以重視經典科教和神仙方術為主要宗旨的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樓觀道等新興道派相繼出現,成為道教發展的主流。新興道派得到官方統治者的承認,為後來儒釋道三教鼎立並盛的格局奠定了基礎。

  隋唐北宋時期,官方道教興盛發達。唐朝王室自稱為太上老君後裔,自開國後即尊崇道教,規定道教為三教之首。唐玄宗尤其崇信道教,加封老子尊號為大聖祖玄元皇帝,以《道德經》為科舉考試科目。道士女冠隸屬宗正寺管理,有名的道士受到朝廷禮遇厚賞。又下令兩京及全國各地大建宮觀,供奉老君,並屢次托稱老君降臨,傳授祥瑞之物。北宋真宗、徽宗尊奉道教神趙玄朗為王室始祖,屢次加封玉皇大帝尊號,建立宮觀供奉。由於唐宋統治者的尊崇扶持,道教在當時極為興盛。唐代和北宋還由官方主持多次編修《道藏》,研究道經和教義、科儀的學者紛紛涌現,對道教學術文化的發展有較大的貢獻。

  晚唐北宋以後,道教教義開始出現一些新變化。主要表現在兼融儒釋道三教思想,以修持內丹術為主的鐘呂金丹派開始在道教中興起。五代宋初華山道士陳摶、北宋道士張伯端,吸取儒家《易》學和佛教禪宗理論,使之與道家思想和早期道教煉丹、養生方術結合,論述了內丹修煉的理論和方法。到了南宋金元對峙時期,道教內部發生重大變革,新興道派紛紛涌現。在北方有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南方有金丹派南宗、清微派、神霄派、凈明道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等舊道派在教義和道法上也有新的變化。這些道派在教義上的共同特點是倡導三教合一,鼓吹儒釋道教同源一致。三教所共同探討的心性問題成為這一時期道教哲學的中心課題。儒家理學的天道觀和倫理道德、佛教禪宗的明心見性修持方法,都被道教吸收融合。全真道和金丹派南宗都是專主內丹修煉,倡導性命雙修的教團,並在修煉次第上形成了先性後命與先命後性兩派。南方其他符籙道派也受內丹術影響,融合內丹與符籙道法,倡導“內丹外用”,“內道外法”,以內丹修煉作為施行符籙咒術之本。道教符籙道法也更加完備成熟。元朝統一之後,南北各道派重新組合,形成以內丹為主的全真道和符籙為主的正一道兩大派系,流傳至今。

  道教在明清時期趨於衰落,社會地位逐漸下降。道教教義、教制總的説來雖無大發展,但道教思想卻進一步通俗化,流傳于廣大社會。被道士們加以通俗解釋的內丹術,傳向社會各界,在儒士中影響尤深。一批道教勸善書,如《太上感應篇》、《陰騭文》等,經官僚文士的倡導,作為一種宣傳封建倫理的通俗讀物,廣泛流傳於民間。各種大大小小的道教神廟,受到官紳士民的普遍崇拜。扶乩降仙、齋醮超度之風,在社會上盛行。道教的神仙信仰、金丹修煉説,滲透于這一時代的大量文學作品中。這一時期紛紛出現的大批下層民間秘密宗教結社,亦多吸收道教思想。其中有些教門,如羅教、黃天道、紅陽教等,其教義、方術和組織制度,都深受道教影響。至清末民國時期,道教雖已非常衰微,但作為一種傳統宗教信仰,對中國的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仍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信仰上道教以信奉道而得名,其教義思想和神仙方術皆發源於此。道原本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哲學觀念。老子和莊子都以道作為天地萬物産生的神秘本原,也是超越現實世界一切事物的宇宙最高法則。東漢時開始形成的道教繼承了道家的思想,並且更加突出了“道”的神秘性和超越性,把它神化為具有無限威力的宗教崇拜偶像。道教認為:“大道”不僅在先天渾沌之時化生了天地萬物,而且還在後世,不斷變化其身形名號,降臨人世,輔佐帝王,救助危難,傳經布道,教化民眾。太上老君(即老子本人)便是大道降世傳教時的化身。最早的道團五斗米道,便奉大道為最高神,乙太上老君為教祖。東晉南北朝以後,道教崇拜的神有所變化,形成了以三清尊神為首的多神崇拜體系。“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化生宇宙、總統天地,傳經説教的最高神靈。三清之下有四禦、五方帝君、三十二天帝、日月星辰之神、五嶽四海河瀆之神,以及陰曹地府之神等等,也都是道教尊奉的尊神。這些大神又各自統轄眾多天曹官吏、神兵神將和供其役使的青童御女、禦夫儀仗等等。這個等級有序的龐大神靈系統,實即封建社會以皇帝為首的官僚等級制度在上天的投影。

  神仙是道教信奉的另一類神靈。與上述天地自然之神不同,神仙主要指經過修煉而得道的神人、真人。他們居住天宮瓊樓、仙山洞府或海島神洲,有各種神奇本領,能隱身遁形,造物變化,來去自由。道書仙傳中記載的神仙極多,有傳説的古代仙真,有歷代帝王將相、傑出的文化人物,也有道教史上的道師術士,如張天師、呂洞賓、張三丰等等。道教供奉一些民間崇拜的俗神,如門神、灶神、財神、三官、土地、城隍、媽祖、東嶽大帝等等。神仙和俗神崇拜使道教對下層民眾更有吸引力,成為他們日常生産娛樂活動和生活風俗的有機組成部分。

  道教相信人類通過修煉養生能夠戰勝疾病死亡,得道成仙。因此而創造出一整套複雜的宗教修持理論和方術。這些方術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大類:第一類是源於古代神仙家的服食術,包括服用採集的天然動植物藥和人工煉製的金丹大藥(外丹)。目的在於借助藥物力量強固自身,延年祛病,長生不死。第二類是源於古代養生家的煉養方術,包括思神守一、吐納胎息、房中固精、屈伸導引、辟穀食氣及咽液、叩齒、按摩、梳洗等各種衛生保健方法。目的在於通過自身精神、形體的鍛鍊調養,達到強身健體,安定精神,延年益壽。這兩種外服丹藥,內煉形神的方術融合發展,又形成了道教後期的內丹術。第三類方術是源於古代巫師術士的法術,如畫符念咒、齋醮祈禱、跪拜首過等等。目的在於召神驅鬼,辟除妖邪侵害,祛病消災。這類方術較多迷信成分,但在醫巫不分的古代,也被認為有治病衛生的功效。此外還有許多道教雜術,如卜筮相面、算命求籤、觀星望氣、堪輿風角之術,以及變化分形、造霧吐火、呼風喚雨、隱遁、雷法等等。這類魔術表演雖然也為江湖道士所常用,但與長生成仙已無關係。

  道教徒修煉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最早稱作廬或靜室,南北朝時稱作道館,隋唐以後稱作宮觀或庵堂。歷代宮觀形式和規模不盡相同,但大多為宮殿式,一般有三清、玉皇、呂祖、靈官等殿堂。唐宋以後,道教宮觀遍佈各地城鄉山林。道教日常宗教活動有誦經禮懺功課、節日的祭神祝禱,以及為信徒作道場祈福消災、超度亡靈等等。道教內部拜師、授經、傳度法籙、日常生活起居、出外雲遊、修煉打坐等等,皆有複雜的科儀戒律。

  臺灣的道教

  臺灣道教基本上隨著早期的漢人移民而來到臺灣,日治時代末期,很多民眾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場,因此道教備受打壓,道教宮觀屢遭損毀,必須兼供佛像或民間神祇才能得以保全,這種混雜現象延續至今,且導致臺灣道佛不分的情況。

  1949年,正一道的63代天師張恩溥輾轉到達臺灣,1969年羽化後,遷臺江西省國大代表推張恩溥堂侄張源先為代理掌教,現居臺灣嗣漢天師府。

  2008年張源先掌教羽化,現任張天師為第六十四代天師張道禎。

  現據臺灣民政部門統計道教乃為臺灣第一大宗教。

[責任編輯:郜利敏]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