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宗教

佛教

時間:2014年05月26日 13:17 來源:台灣網綜合 字號:       轉發 列印

  佛教,起源於遠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發展為宗教。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是世界三大主要宗教之一。在世界上尤其是對於東亞和南亞地區具有廣泛的影響。佛教(英Buddhism ):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距今三千多年由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

  (一)佛教的特色 

  普通的理解,佛教是一種宗教,有其教史、教義、教規、教團,但它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宗教。它的最大特色是: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為什麼這樣講呢?

  一般宗教講神權;佛家講因果,能自己做主,自己創造。哲學講內心思辨;佛家講實踐,心物一體,又有不同。科學是傾向於物質以及在物質上的研究,佛法講心物總和,講心就有物,講物就有心,講中道實相,所以與科學也有所不同。

  上個世紀初曾經有個爭辯,一派認為“佛教非宗教、非科學、非哲學”,另一派認為“佛教亦宗教、亦科學、亦哲學”,這兩派都有理由。

  “佛教非宗教、非科學、非哲學”。為何非宗教?宗教講神權,不管是上帝也好,梵天也好,神我也好,都是歸於神權,而佛教不是!為何非科學?科學崇尚物質,以人為本;佛法是總和觀點,人與自然、社會是連成一體的,故非科學。為何非哲學?哲學是什麼事情都憑想像,很空洞,欠實踐;而佛法講究實際,注重實踐,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佛教亦宗教、亦科學、亦哲學”。從信仰方面來講,佛教有歷史,既然信,就要崇拜三寶,這一點上佛教與宗教相類似。佛教亦科學,因為佛法講邏輯,講因明,講實證,與科學的求證方式接近。佛教亦哲學,佛學在思維方面很強調,注重思維的形式,講現量、比量等等,就與哲學相類似。

  (二)佛教是一種教育 

  佛教就是佛的教法,佛所説的言教。用佛教固有術語來説,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增壹阿含經》序品説:“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簡單講,佛教就是佛讓人們止惡揚善、自凈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陀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代大學裏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將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學、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一生)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講過去、現在、未來。

  佛教真的是教育嗎?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疑問就會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學才有師生的稱呼,而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根本的老師(本師),就是表示這個教育是他創始的,他是第一位創辦人;學佛人自稱為“弟子”,弟子是中國古時候學生的自稱。由這些稱呼,我們知道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

  就其他宗教而言,被信仰的神與信徒不是師生關係。佛門則是清清楚楚説明:佛與我們是師生關係;我們與菩薩是同學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稱呼出家人為“和尚”,其實在一個寺院裏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話,翻作“親教師”。就是親自教導我的老師,就像現在學校裏的指導教授,他是直接指導我的,關係非常親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導我,就稱他為“法師”,這如同學校裏的老師很多,但他沒有給我講過課,沒有指導過我。“和尚”與“法師”的差別就在這裡。這些稱呼在教育體系裏才有,其他宗教裏面沒有這種稱呼。

  再從佛教道場的組織(中國佛教寺院)來看,寺院是佛教教學與佛教藝術相結合的一個教育機構,就像現在的學校與博物館結合在一起。這種形式,就是現代所講的藝術教學。現代人處處講藝術,佛教在二、三千年前就實行藝術教學了。從寺院的組織也能看出它與現代的學校大致相同。和尚相當於學校校長,是主持教學政策的人,課程是他制定的,教師是他聘請的,這是和尚的職責。

  和尚下面有三位幫助他的人,佛家稱為綱領執事,分掌三個部門:掌管教務的稱“首座”;掌管訓導的稱“維那”;掌管總務的稱“監院”。名稱與學校不相同,實際上他們管的事務跟現代學校裏面的教務、督導、總務沒有兩樣,可見寺院機構的組織確實是一所學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學校。

  中國過去稱之為“叢林”,“叢林”就是佛教大學。我們從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國佛教的建立來看,它的確是一個教學的體系。這一事實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這樣才能正確認識佛教!

  佛教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鴻儒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它的信仰深入民間,„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正是忠實的寫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蕩,然後匯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裏,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為中華文化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 文化的內容極其廣泛,項目極其繁多,凡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的一切總成績,都可以叫文化。因此,這裡我僅想舉出文化中的“文學”一項,用梁啟超、胡適等先輩們的話來説明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與貢獻。

  一、梁啟超認為佛教對中國文學有五大影響:

  (一)國語實質的擴大:因佛典的翻譯,我國詞彙即增加了三萬五千多個。

  (二)語法及文體的變化:佛典的科判疏鈔之學,為有組織的解剖性文體首次在中國的出現。而禪宗的語錄,更是中國文學的一大革命。

  (三)文學情趣的發展:我們近代的純文學,像小説、歌曲等,皆與佛典之翻譯有著密切關係。孔雀東南飛、水蘭辭等長篇敘事詩的産生,大概就是受東晉曇無讖所譯馬鳴„佛所行讚‟的影響。又大乘經典,皆以極壯闊之文瀾,演繹極微妙之教理,增進了中國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國人的詮寫法,宋元以後章回小説受其影響不少。

  (四)歌舞劇的傳入:我國最初的歌舞劇——撥頭(亦名缽頭),據近人考證,就是從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國傳來的。

  (五)字母的倣造:隨著佛教的輸入,梵文也跟著進來,我國高僧倣照梵文字母來應用漢字切音,因此有唐代守溫“見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製作。

  二、胡適則認為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有三大影響:

  (一)佛教的譯經諸大師,用樸實平易的白話文體來翻譯佛經,但求易曉,不加藻飾,形成一種白話的文體,佛寺禪門成為白話文與白話詩的重要發源地。

  (二)佛教文學最富想像力,對於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國文學,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國浪漫主義的作品,像《西遊記》等小説是印度文學影響下的産物。

  (三)印度文學很注重形式的佈局與結構。“普曜經”、“佛所行讚”、“佛本行經”等都是偉大的長篇故事;“須賴經”一類是小説體的作品;“維摩詰經”、“思益梵天所問經”等是半小説、半戲劇的作品。這些佛經的輸入,對後代彈詞、平話、小説、戲劇的發達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貢獻,又佛經的散文與偈體夾雜並用,也對中國後來的文學體裁産生影響。

[責任編輯:郜利敏]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