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戲曲

風動萬里歷久彌香——河北梆子

2017年08月21日 13:41:5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寶蓮燈》(圖片來源於網路)

    河北梆子是中國漢族地方戲曲之一,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是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是“山陜梆子”傳入河北之後經河北人民培育而形成的。大約誕生於1820---1850年之間。它以北京、天津兩大城市和河北農村為基地,逐漸向鄰近省市傳播。

  河北梆子是由流入河北的山陜梆子演化而成的,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山陜梆子是由到河北經商的商人帶來的,山陜梆子流入河北後,在長期的演出過程中,為了贏得當地觀眾的喜愛,根據當地的語言習慣、情趣、愛好等,在藝術上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創造,隨著時間的推移,本地演員逐漸增多,導致形成了河北梆子這一新的劇種的形成。

  河北梆子有豐富多彩的傳統劇目500多個,有的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醜惡,有的反映階級壓迫,有的歌頌抗擊侵略戰爭的英雄人物,有的讚美婦女對婚姻自由的追求與嚮往,有的反映農村生活的風趣……在反映當代生活方面,自1890到1937年,河北梆子編演了150多個時裝戲。

  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風格特點,聽來能使人有熱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河北梆子的唱腔,屬板腔體。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現慷慨悲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種引板和收板等。

  河北梆子的傳統劇目多取材于殷周、列國、兩漢、三國、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初的歷史故事。以民間生活為題材的小戲,數量甚少,且不常上演。流傳至今的代表性劇目有:《蝴蝶杯》、《秦香蓮》、《轅門斬子》、《江東計》、《南北和》、《打金枝》、《杜十娘》、《寶蓮燈》等。

  其中經典劇目《寶蓮燈》上月底在天津海河劇院唱響。隨著大幕拉開,典雅的服飾、絢麗的舞臺、高亢婉轉的唱腔在一瞬間吸引住了觀眾,情到深處,許多人潸然淚下。

  《寶蓮燈》每到一地都能“叫好又叫座”。與如今戲曲界普遍的不景氣狀態相比,這樣一齣聲腔極富特點的地方戲如何脫穎而出?又如何“俘獲”天南地北的觀眾並久演不衰呢?“《寶蓮燈》能夠得到省內外觀眾的認可,關鍵在於它有紮實的藝術基礎。”巡演負責人李平芳對記者説,“從1960年首演至今,該劇已經在中國戲曲舞臺穩穩站立了50多年,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劇中有文有武,熱鬧和門道都有得看,老少皆宜。”

[責任編輯:馬小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