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戲曲  >  黃梅戲舞臺方言及演變

黃梅戲舞臺方言及演變

時間:2009年11月25日 14:54 來源:中安線上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個劇種的方言,代表著一個地區的語言文化,一個劇種的起源和發展,與其方言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黃梅戲發展的二百多年曆史就證明了這一點。一個劇種必須有它獨特的舞臺方言,黃梅戲舞臺方言的風格和韻味,方言經過藝術加工處理,更顯得獨特和濃郁。方言有它的地區性、民族性、文學性、藝術性。方言同時也能反映出這個地區和民族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等。

  黃梅戲的發展和延伸,在某種意義上講,獨特的舞臺方言,使它具有強烈的進取意識,黃梅戲這個劇種的發展和推廣流行,證明這個地區的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安居樂業,繁榮的經濟帶動了繁榮的文化,繁榮的文化同時推動了經濟發展。

  黃梅戲的舞臺語言,使用的是安慶地區的方言,沒有更多的考證,安慶地區的某個地方的方言,為標準的黃梅戲舞臺語言,安慶地區的方言,它涉及安慶市以外的休寧、桐城、東至、樅陽、岳西等縣、市。這些縣、市之間的方言,也有著不同的差異。怎樣規範黃梅戲的舞臺方言,有待商榷和探討。黃梅戲的舞臺方言成了關注的焦點;論點之一:黃梅戲的音樂唱腔保留特色,以其優美甜潤的腔調,易懂易學,推廣流行。舞臺語言可講普通話,讓觀眾容易接受,特別是青年觀眾。論點之二:應保留黃梅戲的原腔原味,越土越好,方能顯示出黃梅戲的特色。不然就別叫黃梅戲,既是黃梅戲,就是應該姓黃,不是應該姓京。論點之三:黃梅戲是一個年輕的劇種;舞臺語言可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要求,舞臺上使用方言和普通話對一個地方劇種來説,有利有弊;黃梅戲發展到今天,它的舞臺語言仍然在發展和不斷完善,從土裏土氣的黃梅戲小調,到黃梅戲走上今天的大舞臺。舞臺語言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方言的演變在舞臺上更為突出和明顯。

  以幾個全國較大的劇種為例。京劇、川劇、越劇、豫劇、粵劇,黃梅戲,都有自己的舞臺方言,其中的方言特色迥異;京劇是京腔京味,舞臺道白規範統一,川劇的舞臺方言,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不易聽懂,但是,近年來用四川方言表演的小品,經常出現在電視上,把觀眾聽不懂的字和音改掉了,而且舞臺方言中的川味不變,用四川方言表演的小品很受歡迎。因為川劇的舞臺方言進行了適度的改革,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一些電影中扮演的偉人、將領角色,表演中的道白對話也是方言四川方言;既能體現歷史真實,又符合劇情和人物性格的需要。

  戲劇舞臺的方言,也應跟著時代走,跟著感覺走,而不失特色,不失原味;廣東的方言實難聽懂,影響了人們之間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語言障礙,但是,隨著經濟大潮的影響和進展,廣東方言逐步發生了變革,成了一種時尚語言。粵語版的歌曲磁帶,VCD光碟的發行,特別受到青年觀眾的喜愛,粵語方言從聽不懂到聽懂的的全過程,關鍵是傳播和推廣,還保留了原來的風格和味道。

  黃梅戲的舞臺方言,可分為古裝戲,現代戲,生活傳統小戲,三者之間用的舞臺方言也有不同和區別;古裝黃梅戲用的舞臺方言道白,有韻味,其中還夾雜著一類一些類似京劇的韻白;生活傳統小戲的舞臺方言,是地道的舞臺方言,稱為小白,使觀眾感到親切,真實,自然,沒有去刻意改變語言的韻味和強調。現代戲的方言道白更顯得時代感,方言中夾雜著普通話,或近似普通話的方言。根據劇情的要求,現代戲的舞臺方言,節奏感強,時代感強。這也是戲劇發展的必然趨向。

  黃梅戲的語言特色,是體現劇種特色的手段之一,劇種特色其中就包含了語言和音樂。捨棄舞臺方言特色,這個劇種就失去了她的固有特色,失去了她獨特的魅力所在。

  怎樣規範黃梅戲的舞臺方言,應以安慶地區的方言為舞臺方言,安慶地區以外的黃梅戲院團的舞臺演出方言,也應以安慶地區的方言為基本方言。統一規範黃梅戲的舞臺方言,按規範的舞臺方言語音進行推廣。有的地方黃梅戲院團,用的安慶方言,在舞臺上運用時,語言過於誇張,把安慶的方言説過了頭,聽起來不倫不類,不自然,不悅耳。也失去了安慶方言的固有特色。應該加以克服和調整,使真正的黃梅戲舞臺方言得到美化和規範。

  從黃梅戲的第一部電影《天仙配》到《女駙馬》、《牛郎織女》,以至近期放映的《生死擂》《山鄉情悠悠》等影片,黃梅戲的舞臺方言在發展演變和轉化,而且這種演變更符合黃梅戲發展的需要。保留黃梅戲的特色,黃梅戲的舞臺方言和黃梅戲的音樂唱腔是同等重要的。

  語言是一門藝術,方言包涵著一方水土的愛戀和鄉情,每個舞臺劇種都有她的特色方言,我們要尊重它固有的民情風俗,中國的民族藝術才能發揚光大。

[責任編輯:趙輝]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