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民俗

龍船節

2013年09月22日 10:21:4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苗族的端午節有龍舟競渡的習俗。居住黔東南的臺江、凱里、劍河、施秉、鎮遠等縣的苗族也有在農曆五月過龍船節競渡龍舟的風俗。農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為苗家龍船節的正日。龍船節一般在清水江上舉行,清水江穿過凱里又名龍頭江,每年農曆五月,居住於此的苗族人民都要在這裡歡度龍船節。

  苗族龍舟競渡具有悠久的歷史,明(嘉靖)《貴州通志》卷三“風俗”記載:“鎮遠府端陽競渡。府臨河水,舟楫便利,居人先期造龍船,繪畫首尾,集眾搬演居戲。以箬裹米為粽,棄水中。拽船爭先得渡者,是歲做事俱利焉”。清(乾隆)《鎮遠府志》卷九“風俗”:“重安江由秉入清江。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龍舟戲,形制詭異以大樹控槽為舟,兩樹併合而成。

  舟極長,約四、五丈,可載三、四十人。皆站立划槳,險極。是日男女極其粉飾,女人富者盛裝錦衣,項圈、大耳環,與男子好看者答話,唱歌酬和,已而同語,語至深處,即由此定婚,甚至有時背去者”。清(同治)徐家翰《苗疆聞見錄》:“(苗人)好鬥龍舟,風以五月二十日為端節,競渡于清江寬深之處。其舟以大整木刳成,長五、六丈,前安龍頭,後置鳳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橈激水,行走如飛。”

  競渡前,鄉親們要給各龍船贈送禮品——雞、鴨、鵝、豬。有的把禮品放在船上,有的挂在船頭。

  時到中午,三聲號炮一響,數十隻披紅挂彩的龍船在吆喝聲中破浪前進。鑼鼓聲、鞭炮聲、呼嘯助威聲此起彼伏,把整個節日推向高潮。勝利者最後可得一面錦旗。

    參加龍舟競渡的苗民,每船水手多達三四十名,由頭面人物當“龍船頭”,這裡指船上的鼓手,全船水手聽從鼓手指揮,按鼓聲節奏揮槳競渡。又由一小男孩扮女裝頭戴苗家女銀飾敲鑼。由最懂水性的掌舵當艄公,由氣力好的壯漢站在船頭撐篙。還有專人負責在開賽時、離寨時、歸寨時在船上放土炮。更有能書會算的“文化人”在船上專記下三親六戚所送禮品。在節日期間,水手每天三餐享用的酒肉,皆由村民及沿江各村寨的親友所贈。龍船節結束後,還需享受一鵝或一鴨。水手的挑選很嚴格,若家中有婦女生小孩的均不得當水手。

  各村寨在龍船節結束時,必須挑全村最肥大的豬,宰後請全寨聚餐一次,以酬謝全村對龍船節的支援。

  龍船節期間,清水江兩岸人山人海,除競船外,還有賽馬、鬥牛、鬥雀、吹笙、青年男女對歌、遊方、踩鼓等民俗活動,一直進行到深夜,是男女青年遊方對唱、談情説愛的佳節。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