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民俗

花炮節

2013年09月09日 14:41:4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花炮節是流行于廣西三江、龍勝、融水和湖南通道等地侗、壯、苗、仫佬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五月十五、二月初二等。以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花炮節最為熱鬧,主要活動是搶花炮。放花炮這天,附近村寨都組織搶炮隊前來搶炮,每隊有十多二十人。花炮是用紅綠絨線裝飾的小鐵環,將其置於鐵炮頂端,待炮響後鐵環由空中落地,參賽人員即奮力爭搶,搶到花炮並送到指定地點即為優勝。

    花炮節主要內容是搶花炮。花炮由一鐵筒製成,內裝火,炮口放一直徑4釐米、用絲線包紮的彩色鐵環,鐵炮放在鼓樓場中央,舉行簡單儀式後,即下令點燃花炮,一聲巨響,鐵環飛向高空,雙方隊員爭先恐後去搶。場上允許擠、搶、護、攔、傳,但不能有傷人動作。能夠將鐵環送上主席臺一方為勝。花炮一般一場三炮,也有五炮或更多的。老人們認為一炮福祿壽喜,二炮陞官發財,三炮人丁興旺。所以每一炮雙方都會拼命奪搶。花炮節是侗鄉最熱鬧的節日之一,每到節期,方圓幾十里的各族群眾都來參加,任何村寨都可以組織搶炮隊。搶花炮據説有數百年曆史了。

  傳説很早以前有個侗家姑娘在河邊打死了水蛇,救了一條小花魚。一天,姑娘到河邊洗衣,看到龍王的女兒在水面上向天空撒花玩耍,並上前感謝姑娘的救命之恩。從此龍王的女兒常來人間娛樂,龍王知道後將她關了起來。侗家人便聚在江邊撒花以懷念龍女。久而久之,演變成花炮節。

    搶炮隊按傳統規矩産生,以寨或以單位組隊報名,隊員人數10~20人,比賽時出場隊員人數相等。吉時將到,隊員們都在場上蹦跳、揉手、揉腿,嚴陣以待。待等一聲炮響,把那個圈有紅綠布條的鐵圈衝上天,眾人的眼睛都盯著天空,鐵圈將落,眼明手快的隊員競相爭搶,這是一場力的角逐,智慧的較量。有的隊員虛張聲勢,互相掩護,有的隊員擠、鑽、護、攔,個個使盡渾身解數。五指掌乾坤者,避實就虛,等眾人上當後他忽地飛奔上前,將鐵環投入對方球門的花籃裏,奪取了最後勝利。搶花炮極為驚險、激烈、刺激,難怪搶花炮被外國人譽為“東方的橄欖球。”——這就是龍勝每年搶花炮的鏡頭。

  以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花炮節最為熱鬧。主要活動是各村寨組織搶花炮。花炮是用紅布纏繞的小鐵環,將其置於鐵炮頂端,然後點燃放炮,小鐵環衝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預定人員即奮力爭搶,奪到花炮並送到指定地點為優勝。搶到花炮則意味著吉利幸福,可獲得豬、羊、紅蛋、酒和鏡屏等獎勵。花炮分頭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還有四、五炮。搶花炮僅限于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組隊,也可跨村寨自由組隊。

  搶花炮原為還願求嗣的民間宗教儀俗,現已發展成為群眾性文體活動,並列入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項目。搶花炮是富祿三月三時最重要的活動,如小鎮一樣有著百年曆史。三月三又名“上巳節”,時間是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所以又叫“元巳”。侗族在這一天要燃放花炮,所以又稱花炮節。花炮是侗族三月三的傳統節日,它的起源應是侗族的娛樂狂歡,在侗族居住的廣西、貴州交界地區更盛行。

  節日活動更重要的是促進商業貿易,增進民族團結。花炮會上,吹蘆笙、跳踩堂、對歌、演桂戲、唱彩調、鬥牛、鬥馬、鬥鳥、拉鼓等文體活動五彩繽紛,男女青年傳歌擇友,談情説愛。花炮節象一條聯結友鄰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戀人之情的“情鏈”和紐帶,年年歲歲都是群情沸騰的海洋。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