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新春要聞

馬戲表演為何叫“馬戲”?表演中馬佔據最重要地位

時間:2014年02月07日 10:07 來源:新民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你知道馬戲團的演出為什麼叫“馬戲”而非“牛戲”、“羊戲”嗎?您知道雜技和馬戲的淵源與差異嗎?迎馬年之際,記者採訪了上海馬戲學校校長俞亦綱,聽他上了一堂精彩的“馬課”。

  俞亦綱還擔任著上海馬戲城總經理和上海雜技團團長的職務。他説,馬戲這一名稱是由國外傳入的,因為馬在表演中佔了最重要的地位,所以稱為“馬戲”,距今已有幾百年了。在國外,馬戲是大類,而雜技是馬戲的一部分,但在中國卻相反,雜技是大類,馬戲則成了隸屬於其中的一個分支。在中國古代,雜技稱為百戲,雜技一詞是1950年百戲團赴國外演出時,周恩來總理起的新名字,雜即多,技即肢體表演,生動形象地概括和拔高了百戲的內涵。“我國的百戲可要早于國外的馬戲兩三千年了啊。”俞校長感慨地説。

  對於現在上海的馬戲節目,俞校長更是如數家珍:“與動物相關的馬戲表演中,觀眾們一般比較熟知的是猴子、大象、獅子等,事實開工也是非常著名的‘表演家’之一。上海馬戲團目前擁有約10匹馬,配以多名演員進行騎術表演。馬匹都是從各地花大價錢買來的,在國內屬於一流水準。騎術表演展現了馬匹的英俊奔放,在觀眾中反響甚好。以前我們團還有和小丑互動的滑稽馬戲節目,但因為那匹馬年歲大了,目前正在物色培養新馬。”

  不過,採訪中俞校長也不回避一件“敏感”事情。近年來,由動物參與的馬戲表演在國內外時有爭議,尤其是一些動物保護組織非常反對訓練動物進行營利性演出。俞校長説:“我們倡導的是通過馬戲這一平臺傳遞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觀念,這也是上海馬戲學校所推崇的。比如,小學員們一入校,我們就會向他們傳授與表演動物是夥伴關係的教育理念,演員和動物是平等的,不能用暴力、虐待等手段馴化它們,而是要進行科學訓練。”

  據悉,上海馬戲學校是我國目前僅有的三所正規學歷的雜技學校之一,屢屢在國際馬戲大賽上摘金奪銀。學校除了上專業課,學員們還開設了芭蕾、音樂等課程,目的就是要努力使上海的馬戲後備人才能始終處於國際領先的水準。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