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新春要聞

馮小剛“罵春晚”言論引熱議 專家:吐槽是開胃藥

時間:2014年01月22日 10:42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2014央視馬年春晚總導演馮小剛在微博揭秘春晚,接受來自各個平臺網友的提問。馮小剛説:“明眼人都知道,你幹這個事肯定是挨罵的一件事,但是我覺得就幹一次唄,回饋一次這個社會。因為無論春晚弄成什麼樣都會是挨罵的。看春晚是一個習慣,罵春晚現在漸漸也成了一種習慣,成了一種時尚了。”

  馮小剛此番言論,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對此,我們不妨來聽聽各方人士的看法。

  百花齊放的春晚

  才是最好的春晚

  張 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當初馮小剛接掌春晚總導演的時候,很多人都説,他找了一個挨罵的活兒。看來,馮小剛自己也知道這一點。當春晚的盤子定了之後,他出來説話了。他説,看春晚是人們的習慣,罵春晚也是人們的習慣。眾口難調,怎麼搞,也是挨罵。

  人説馮小剛是個聰明人,從這幾句話看,一點不假。明知道是個出力不討好的事,為何非要做呢?這裡的原因,馮小剛不講,我們肯定猜不到,就算他講了,也未必會説實話。

  自己費力氣做出來的活兒,還沒問世就註定要挨罵。這個滋味擱在誰身上也不好受。前幾日為了《私人定制》遭人非議,馮小剛破口大罵,撕破臉反擊。如果春晚依舊挨罵,馮氏反擊的勁頭卻未必還會有,回擊影評人可以,總不能跟如此眾多的觀眾對罵吧?

  其實,春晚搞不好,是命裏註定的。現在是21世紀,早就不是當年春晚初上時的光景。最早看春晚的小孩子,今天已經邁進了中年的門檻,而當年那批春晚的忠實擁躉,現在已經垂垂老矣,一百個,也頂不上網路微博、微信上伶牙俐齒的70後、80後和90後。而對春晚吐槽最多的,恰是成天泡在網上的人群,這個人群眼見得越來越大。

  你承認也罷,不承認也罷,現在的社會價值,是越來越多元了。當年剛剛從“文革”中走出來的人們,説是眾口難調吧,其實就跟那時候的衣著一樣,大體還是千人一面。那是個連牛仔褲和迷你裙要遭到禁止,搖滾樂和迪斯可還要遭白眼的年月。但是,改革開放的日子過到今天,人們經受了這麼多外面世界的風雨,什麼都變了。單講審美,一個腔調,一種口味,無論多麼的正確,想要讓人們都接受,實在是難於上青天。

  所以,今天依舊維持舉國一體的春晚,其實早就不合時宜了。當今之世,真是一個東南西北中,各有各的口味的時代。這個時代,也有跟這個時代相匹配的傳播條件。儘管三網不通,但網路卻一支獨大。有了網路,人們可以製造各種各樣的春晚。即使沒有放開,人們還是會自己做,自己參與,自娛自樂。最好的春晚,其實就是百花齊放的春晚,上面放開,下面各顯神通。人在戲裏,也在戲外,高度參與,極度的嗨。撐不下去的大一統春晚,就別撐了。

  吐槽是春晚的開胃藥

  李崢(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

  有些藝術家能夠自我批評嘲諷,卻難以忍受批評,馮小剛導演就是其中之一。先前,對於影評界對新作《私人定制》的抨擊,馮導的回應是他們收了黑錢。如今,馮導的春晚還未問世,他就已經開始打預防針,聲稱春晚“誰做都會挨罵”、“這是在回饋社會”、“年輕人把吐槽當時尚”。如果真心覺得別人吐槽兩聲無所謂,又何必想出這麼多詞來回應呢?

  馮氏的喜劇也是如此,一方面語言、橋段確實符合普羅大眾的口味,但另一方面也喜歡在片子裏擺擺闊、説説哲學,兩者在一起共同塑造出了馮氏獨特的風格。馮導是一個娛樂大眾的人,屢次創造商業奇跡的奇才,又是一位脫離了低級趣味的藝術家。這樣傑出的人,誰又有充分的資格來批評?

  然而,馮導還是低估了人民進步的步伐。在《甲方乙方》時,觀眾還不知道什麼叫COSPLAY,城裏人也不清楚山區農村裏是否窮得連雞也沒有。那個時候,馮導確實引領著時代和人們的欣賞品位。曾經的春晚也是如此,上世紀八十年代時,是春晚讓中國觀眾了解到什麼是大眾娛樂,推廣了小品,讓更多人知道了相聲、傳統曲藝和歌舞。但到了後期,馮導和春晚卻開始把更多精力放在舞美、取景、拍攝等技術細節上。

  如果説春晚是中國通俗娛樂影視産品的1.0版本,那麼馮導能夠代表2.0版本,但是,如今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到新的時期——一個真正全民娛樂的時代。網際網路充分發掘了中國草根在藝術上的創造性,DIY的娛樂産品正在擠佔傳統電影、電視或晚會的市場空間。在今天,輿論場上最熱門的話題不再是某個電影、電視新作,而是網路上的一個新詞、新帖子或原創的視頻節目。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千篇一律、文化産品匱乏的時代,而是民眾口味分化挑剔、甚至開始自娛自樂的時代。

  從這個角度來説,無論是《私人定制》還是春晚,悲劇幾乎是註定的。再怎麼追求“私人定制”,馮導也早已與草根拉開了距離,成為了享有特權的文化權威。春晚也是一樣,即便吸收再多的民間智慧和網路語言,仍然是一個長期霸佔著中國最珍貴時段的電視節目。對大多數觀眾來説,吐槽不僅是觀看春晚的樂趣之一,也是吃這份油膩的文化大餐必不可少的開胃藥。

  春晚

  要從罵聲中聽懂期許

  @東方網評論:【“罵春晚是一種時尚”的弦外之音】馮導放出此話顯然有失分寸與水準,作為一名名導,理應有信心接受觀眾對春晚這部作品的檢閱,“罵春晚是一種時尚”是一枚怪味豆,無形之中堵住了觀眾的嘴。恕我直言,至少我沒有這種時尚,好就是好,孬就是孬,何苦要責怪觀眾呢?

  @揚州日報評論:【微評:春晚要從罵聲中聽懂期許】這些年針對春晚有罵也有讚,也非為罵而罵。雖然眾口難調,但未必就不能辦好,最起碼可以尋求最大公約數。最重要的就是勇於、善於從罵春晚中聽懂期許。馮小剛講“罵春晚”已成習慣,對立思維讓人擔心,是對民意的曲解,也很容易被人理解成是為辦不好春晚找理由、打伏筆。

  @農稼草堂:那麼大的中國,有很多好節目,好段子!為什麼好節目會越來越少?

  @錢江晚報:30多年了,看春晚是一種習慣,罵春晚是一種時尚。馮小剛友情客串,要導一回。真誠、溫暖、振奮、好玩,能有幾成實現?眾目睽睽之下,馮導與春晚可不是簡單的甲方乙方。期待的是馮小剛改變了春晚,不願看到的是春晚改變了馮小剛。本就一過年餘興晚會,既不應毀三觀,也不要變成三觀課堂。

  @苗條的大胖:是時候春晚翻天覆地革新,再造經典的時候了。試想再過二十年,當我們致敬春晚五十年的時候,無經典可懷那會怎樣?目前春晚的經典作品大多是在前十年創造的,後來者總是難以超越前者。

  @天涯輿情:【有人罵,馮小剛就成功了】馮小剛談執導春晚:弄成什麼樣都會挨罵。有人罵,説明還有人看、有人關注、有人評價,説明節目還有“討論價值”。馮小剛對春晚的定位比較清醒,“歌好聽,小品能樂”。這就對啦,老百姓看春晚,圖的就是個娛樂、要的就是個樂呵,好聽能樂就行。

  @3045430760IYs:我奶奶説:盼春晚,看春晚,罵春晚,年就過去了……

  @劉義傑:如果説給春晚一個指數,那麼,這個指數越低折射人們的生活越多元,越健康。也會反映出,父母和孩子、朋友和親人之間是在享受交流和溝通,而不是相顧無言,一起盯著電視打發時間。由此來説,罵春晚不過是春晚去神聖化,歸於平凡的一個反映。其他的解釋不過是為春晚做無力的行銷而已。

  有一種時尚叫“罵”

  張結海(知名心理學者)

  罵,在中國成為一種時尚已經有一段日子了。

  那麼,罵是怎樣成為時尚的呢?這背後涉及到深刻的社會問題和社會心理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個“情緒事件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人總是對發生在周圍的事件進行好、中、壞的分類,然後相應地出現正面、中性、負面的情緒。哪一類的事件多且影響大,對應的情緒也就會成為主流情緒。一個社會也是如此。

  那麼,當下的中國發生的都是哪些事件呢?我做過統計,影響最大的一共十類,它們分別是:貪污腐敗、分配不公、食品安全、環境問題、責任事故、權力濫用、司法不公、壟斷專橫、道德淪落、平民英雄。

  我們可以看出,在這十類大事件中,9類是負面事件,只有1類是正面事件,那麼,當下的社會情緒是正面、中性還是負面?

  進一步分析,社會情緒由3大要素組成:憤怒、不滿和不信任。憤怒産生的原因是由於我或我們的利益受到威脅;不滿的原因是失望和不公平;不信任的原因更簡單——謊言太多。

  罵,不過是這種負面情緒的一個外在表現。

  負面事件和負面情緒原本相隔千里,後來出現了一個叫網際網路的東西,它不但將它們連在了一起,還成為放大器和共振器。負面事件通過網際網路傳遞到受眾産生了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使受眾對負面事件更敏感,其結果加強了負面事件與負面情緒的回路連接。

  有了上面的分析框架,我們再看“罵”就清晰多了。比如,馮小剛的春晚節目單一公佈,網上罵聲一片,原因很簡單,失望了。

  其實,公眾對央視的春晚早就不抱什麼希望了。據説是在高層的直接干預下,馮導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當時還是信心滿滿的,他説:“請我來,不是我膽大,是央視膽大。”

  近日,馮導再次接受採訪時,腔調全變了:“這輩子我絕不可能幹第二次。我對春晚的改變遠不如春晚對我的改變。我對春晚的改變,如果能有5%、10%,我覺得這都是我的能力的突破。”

  大家看看,一台春晚原本已經罵膩了、乏了味,它都已經開始要退出“負面事件清單”,現在好了,既傷了馮導的情感、更影響了廣大受眾的情緒。

  借用一句正確的真理:治理負面情緒,要從源頭上抓起!

[責任編輯:郜利敏]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