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寶島春意俏

蜜餞、粄條、菜包 春節到臺灣老街找年味

時間:2014年01月26日 10:40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每年春節前後,臺灣各地老街各式年貨琳瑯滿目,平日以吸引外地遊客為主的臺灣老街,這段時間臺灣本島遊客成為消費主力。各條老街除了建築上別具一格之外,其本身各自獨特的傳統魅力,是擁有持續活力的關鍵所在。

  販售“古早味” “臺灣第一街”距今300餘年

  若説臺灣老街,不得不提到位於臺南安平區的“臺灣第一街”。西元1630年荷人在臺南城東設鎮,並建立街市,作為對外貿易的場所。當時貿易繁榮,居民通稱“市仔街”,後來被稱為“臺灣第一街”。經歷300餘年滄桑,此街已不復當年商旅盛況,但許多古老的洋樓、民宅櫛比相連,趣味有致。在這條街上,現在還經營著諸多超過百年、專門販售古早味的老店。其中,堅持古法釀製的“永泰蜜餞”,以純手工打造,早就是臺南人春節最流行的送禮佳品。以中藥釀製蜜餞的正合興蜜餞、百年中藥行益生堂、舊豆餅店,都是傳承幾代人的老味道。

  而在北部桃園縣龍潭也有一條百年老街——三坑子老街,完好保存了客家風味。僅有100多米長的老街上,隨處可見販賣的粄條、菜包、客家湯圓及客家蘿蔔糕等。每逢春節,這裡就會成為臺灣客家族群選購年貨之處。

  至於新北市烏來區的老街——“黃金街”,因為地處泰雅族聚集區,而充滿了原住民特色,販售的商品也充滿了原住民“古早味”,諸如小米麻糬、竹筒飯、小米酒等。借著烏來瀑布和溫泉的先天優勢,烏來老街從來不缺人潮。

  留住天然味 金山老街土特産成“搶手貨”

  和臺灣的百貨大樓相比,老街還販售更多天然、原生態産品。其中,位於新北的金山老街尤為出眾。因為這裡賣的大部分是土特産,是鄰居家田間地頭的收成産品,“天然去雕飾”。金山老街形成于清朝雍正末年,最初商販們都是兼職的,農民們從事農業,種水稻、種地瓜,有了收成後就到金山老街上販售。如今在春節,紅心地瓜、芋頭、山藥、花生等土特産,仍是金門老街上的“搶手貨”,金山老街成為全臺未加工土特産品最集中的場所之一。

  在南投縣中寮鄉的永平老街上,也有很多不經現代工業加工的商品。這條曾在“921”地震中差點被毀掉的老街,好幾間古老的打鐵店販售的商品,已成各類手工鐵質飾品。而最特別的是,這條街上有一家遠近聞名的“阿姆染布店”,因店內成員大部分是上年紀的媽媽,因此取媽媽的閩南語“阿姆”。

  此類老街,還有位於鹿港販售手工雜糧製品為主的老街、新北販售手工豆腐為特色的石碇老街,以及販售植物皂基製作手工肥皂的三峽老街。因為這些老街,常年都在販售天然産品,故而很多都市人會慕名而去。

  學者觀察

  臺灣老街 多族群交融的情感歸屬

  臺灣資深媒體人、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施沛琳對老街情有獨鍾。她多次帶友人深入臺灣老街探訪。在她看來,老街是臺灣人的童年回憶,不僅見證臺灣的開發歷史,也濃縮閩南人、客家人到寶島開拓墾殖的經驗,是臺灣多族群融合情感歸屬地。

  老街緣起,商業和交通要地

  施沛琳表示,若放空自我,佇立於臺灣老街,感受到老建築的靜謐,會有穿越時空的感動。老街上的小店,勾起人們想念家鄉味的美食。

  分析老街形成的原因,施沛琳指出,從地理來看,海口河口、鐵路沿線、平地與高山交接處,易形成商業市集,如臺北淡水老街、雲林北港老街、嘉義奮起湖老街、臺南安平老街等;從經濟因素考察,因人口聚集、貨物集散、特定物産等多重貿易條件,形成商業老街概率也大,如新竹北埔老街、臺中大墩老街、雲林斗六老街等。此外,早期臺灣商業活動頻繁之際,造就諸多地方富商巨賈,這些人建造的市街,保留下來,自是一番風景,如草屯和平新街、臺南麻豆、金門模範街等。

  老街新生,最忌同質性太高

  施沛琳稱,就文化傳承層面來説,目前多數老街結合在地美食與民間信仰等,以文化創意角度切入行銷,給老街注入了新活力。不過,施沛琳認為,雖然老街表面上生意“紅火”、人潮不斷,但規劃上顯露出同質性太高的缺點。除外觀建築各具特色外,在運營層面還是充滿了同質性,如在九份能看到的商品,在其他老街亦大同小異。

  因此施沛琳建議,老街再生最重要的“活化利用”,必須以在地特色為主軸,才能勝出。再來,建築的再整修,不能過於現代化,否則有如一個“濃粧艷抹的八十老嫗”,與時代格格不入。 (記者 張燕娟)

[責任編輯:普燕]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