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人物之歷史名人

臺灣近代化的首倡者——沈葆楨

時間:2013年09月03日 15:37 來源:台灣網綜合 字號:       轉發 列印

沈葆楨(資料圖)

  1874年,作為晚清洋務運動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福建船政創辦人沈葆楨,帶領艦隊以及福建船政水師官兵巡臺撫臺,並通過開禁、開府、開路、開礦等措施建設、開發臺灣,促進了臺灣近代化的進程,在臺灣的發展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

  沈葆楨(1820年—1879年),字幼丹,又字翰宇,漢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抵抗侵略的著名封疆大吏林則徐之婿。同治六年(1867年)到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楨任福建船政大臣。任內8年,他主持馬尾船政局創建、投産,曆盡艱辛,完成了第一期造船計劃。他重視培養海防人才,設立船政局前、後學堂,為中國近代海防建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專業骨幹。同治十三年(1874),清廷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臺辦理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籌劃海防事宜,辦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楨開始了他在臺灣的近代化倡導之路。

  進士出身 林則徐外甥兼女婿

  沈葆楨長相一般,個子偏矮,而且小時候還非常多病,“屢瀕於危”。而林則徐能夠將小女林普晴嫁給他,應該是早就看好沈葆楨的前程的。

  沈葆楨11歲那年,父親沈廷楓好不容易中了舉人,緊接著赴京應禮部試時,曾把沈葆楨帶上, 不是帶到京城,而是帶到南京,此時林則徐正在那裏擔任江寧布政使。沈廷楓把兒子留在南京,然後獨自北上應試, 未中,返家時又拐到林則徐那裏將沈葆楨帶回。就是這段時間,林則徐可能看上了沈葆楨, 第二年即定下了親上加親的娃娃親。

  沈葆楨多才好學,室名“夜識齋” ,尤工於書法,筆意蒼勁, 法度謹嚴,間作山水。其詩詞也經常得林則徐指點。最為有名的一次,是沈葆楨書咏月詩一首, 請林公過目,其中兩句曰“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 頗顯自傲。林則徐看後改成“一鉤已足明天下, 何況清輝滿十分”。林公的謙虛進取之心躍然紙上, 令沈葆楨佩服不已。

  沈葆楨與妻感情甚篤,從其貧窮之時夫妻相互扶持的家事中可以看出。兩口曾相伴赴京趕考。後來,沈葆楨中進士, 入翰林院,直至外放九江知府,還是過著貧窮的生活。抵省城赴任時的沈葆楨, 身無分文,向人“ 挪川費百金”,是借的盤纏。至省城後, 他租了二進三間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紋十一兩五錢”, 他為此發出了“屋價之貴, 可謂極矣”的感嘆! 但接著他又借200 兩銀子寄給妻子。在房價飛漲上天的今日,時人對此不知如何感想。

  沈葆楨安頓就緒, 書寫長信一封,其後附長詩一首, 表達對愛情的忠貞。詩中寫道:“忽聞犬吠便心驚, 望眼如穿萬里程。一穗殘燈人不寐,夜深獨自聽車聲。生生世世許同心, 一刻體諒十萬金。身似鴛鴦分不得,寒宵況是病中荼。……別來新夢太分明, 説與君知君莫驚。君處春來又春去,人間天上幾書生。”

  對愛情忠貞不二的沈葆楨,以事業的拼搏,回報生活。此後, 沈葆楨因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屢獲軍功,而被曾國藩推薦, 並於1862年擢升江西巡撫,操辦軍務。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 清廷賞授沈葆楨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和頭品頂戴。經左宗棠推薦,1867年沈葆楨任船政大臣,1875 年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達到事業的頂峰。

沈葆楨夫人林普晴像。(資料圖)

  激戰洪揚,江西擒得太平天國幼天王

  沈葆楨被授江西九江知府時,九江已被太平軍攻克。於是,沈葆楨就到曾國藩軍中主管營務,次年六月調署九江廣信知府。

  上任九江廣信知府後,沈葆楨立即到河口籌餉,適逢太平軍楊輔清部連克貴溪、弋陽,進逼廣信。沈夫人林普晴整血修書向浙江玉山總兵饒廷選(福州人)乞援,終解廣信之圍,沈葆楨因此于咸豐七年(1857年)升任廣饒九南道。咸豐九年(1859年)六月,又以阻擊太平軍和剿辦弋陽土匪之功,賞加按察使銜,隨即以親老辭官回籍。咸豐十年六月,調任吉南贛寧道,又以親老辭,未赴任。皇帝命其在閩與地方官共辦團練。同年十二月,經曾國落推薦,沈葆楨出任江西巡撫。

  在江西巡撫任上,沈葆楨全力抵抗太平軍。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太平天國幹王洪仁玕護幼天王洪天貴,從皖浙邊界進入江西,想借道去廣東。沈葆楨命席寶田督師追剿,在江西石城俘獲洪仁玕和幼天王。因此,沈葆楨再獲賞,清廷賞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加頭品頂戴。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沈葆楨因母病逝,回閩奔喪。

[責任編輯:孟雅詩]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