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人物之歷史名人

臺灣太史公——連橫

時間:2013年08月30日 15:15 來源:台灣網綜合 字號:       轉發 列印

1914年37歲的連橫。(資料圖)

  書生何以報國?這是一個永恒的命題。古往今來,多少文化志士為之思索,為之探尋。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臺灣,有一介書生連橫,秉持操守,不甘沉淪,勉力傳承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在民族危難、暗雲低回的歷史歲月中,展示了嶙峋的風骨和曠世的才情,用一生的奮鬥詮釋了書生報國的真諦。

  連橫(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臺灣歷史學家、詩人。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臺灣臺南人,祖籍福建漳州龍溪縣,臺灣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的祖父,以撰成臺灣第一部通史——《臺灣通史》,而被譽為“臺灣太史公”。

  一生以鄭成功為楷范

  連橫父親連永昌,是一喜好讀書之人,熟讀《春秋》、《戰國策》、《三國演義》等書,經常以忠義節烈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家庭的熏陶,從小在連橫心中植下了濃厚的民族意識。連家所居臺南,乃當年鄭成功屯兵故壘,舊物如古堡、石垣、校場、馬道隱然猶存,斯人雖去,英風浩氣長留海天之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連橫從小就對鄭成功充滿景仰崇敬之心,並一生以這位民族英雄作為自己的楷范。

  連氏兄妹七人,連橫排行第四。連橫自幼好學聰穎,過目成誦,以家庭條件優裕,過著無憂無慮的讀書生活。臺灣割讓後,日本殖民當局在臺南築法院,連家遭毀,全莊散落四方,連橫父親抑鬱辭世,臨終前説了一句話:“此恨綿綿,何時能已!”

  1897年,20歲的連橫負笈上海,入教會大學聖約翰攻讀俄文。入學之時,將自己名字改為“連橫”。連橫一名,取自“合縱連橫”,又有仿傚壯士田橫之義。連橫字武公,後來他向家人解釋説“孫中山先生名‘孫文’,我連橫便叫武公,一文一武,各在南北”。不久,連橫棄學歸臺完婚。1898年後,連橫出任過《臺澎日報》、《臺灣新聞報》諸報漢文部主筆,發表了不少隨筆,介紹臺灣各地山川、古跡、物産、風情等,以喚起人們的鄉土之情。1902年、1905年連橫兩度赴廈門辦報,返臺後供職《臺南新報》。1908年,連橫開始撰寫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史著,即《臺灣通史》。

[責任編輯:孟雅詩]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