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報道匯總

臺灣知名作家張國立

時間:2013年10月30日 09:0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漢字穿越歷史,文化聯接兩岸──臺灣知名作家張國立

  “兩岸在文化上、在歷史上是一體的,沒什麼差別,人民之間的感情不可能被切斷”──張國立 (圖片來源: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一提起“張國立”這個名字,可能有人會馬上聯想到那位在海峽兩岸很出名的“鐵齒銅牙紀曉嵐”——演員張國立;本文的主人公也叫張國立,不過他來自臺灣,而且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在臺灣,他的名氣和那位大陸“鐵齒銅牙”不相上下,隨著他的作品被越來越多地介紹給大陸讀者,作家張國立在大陸的人氣開始飆升。

  作家張國立1950年代出生在臺北,曾擔任臺灣時報週刊社長,有臺灣得獎專業戶之稱,島內知名藝人大小S都是他的“粉絲”。張國立獲過皇冠大眾小説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小説獎、聯合文學小説新人獎、中央日報文學獎、香港亞洲週刊華人小説獎,等等。他的作品涉獵廣泛,尤其見長于軍事、歷史類題材小説。

  第一批採訪張學良的記者

  “1981年農曆新年,張大千設家宴邀請張學良夫婦吃飯,還邀張群一幫老朋友作陪。張大千親自手寫功能表並下廚做菜。結果這頓原定於大年初一的飯局,拖到了十六才吃成……”這是張國立最新歷史小説《張學良與張大千的晚宴》一書中所述故事的片段。對於自己創作這部歷史小説,張國立説,其實自己和張學良先生頗有緣分。他説,小時候他就讀的復興中學就在張學良家附近,有時蹺課追女友,為了躲避老師,就會繞道後山,“我時常能看見張學良夫婦在院子裏散步,當張學良看到我時,就會用手指著我説,‘小子,你又蹺課了’,當時自己年少輕狂,壓根沒想過這其中的機緣”。

  1993年,張國立有幸成為首批採訪張學良的記者,採訪中張學良還主動提起逃學的事,這讓張國立感覺很溫馨。張國立説,那次採訪經歷讓他終身難忘,在張學良簡約的住所裏,目之所及都是書,為了方便閱讀,書桌上有兩盞臺燈並排擺放,放大鏡更是隨處可見,《明史》和《孫子兵法》是張學良的最愛,“張學良的言語中處處透著睿智與幽默,同時不乏一絲浪漫,給所有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張國立説,小説《張學良與張大千的晚宴》中提到的那份功能表是真實的,那頓飯局也是真實的,但書中許多人物和情節是虛構的。張國立講述了一個細節,他説,“一天我去臺北雙溪的‘摩耶精舍’張大千故居參觀,一份功能表吸引了我,細看這居然是張大千的手筆,當時宴請的客人是張學良夫婦。後來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張學良還有那麼一個關於飯局的故事。當時就有了以此為線索創造小説的衝動”。張國立説,1981年的時局,大陸正在推動改革開放,並且提出“三通”呼籲,讓臺灣方面非常緊張,唯恐張學良做些什麼,整整一個春節都在監控。後來,國民黨元老張群出面,才促成那頓飯局。張國立説,創作這部小説就是要反映威權時代下,臺灣知名人士的悲傷和淒涼,希望能給當前時代一些思考。

  故鄉在南京也在上海

  雖然出生在臺灣,但張國立卻和南京、上海有著很深的淵源。張國立的父母都是江蘇人,母親一家生活在南京,父親則在上海中央銀行工作,1949年父母隨國民黨撤到臺灣,一家人就住在中央銀行的村子裏,整個村子説的不是上海話就是南京話。張國立回憶説,“從小我的父親就過世了,印象深刻的是我家隔壁的沈伯伯,他身上充分體現了上海人的個性特徵。小時候,沈伯伯會帶我出去吃飯,但只要看到我穿短褲、拖鞋,馬上就會被他罵回家,他説外出一定要穿著整潔”。

  張國立説,那個時候沈伯伯給他講了很多關於上海的故事,甚至包括小吃、建築、馬路等等,耳濡目染間,他似乎真的來到上海。1988年,當夢想變成現實,張國立第一次踏上上海的土地時,他説他竟然沒有一絲的陌生感覺。他感慨地説,“一到上海,我就讓朋友帶著我去找小時候沈伯伯經常提起的地方,幾幢老房子,還有沈伯伯家以前住的地方,都找到了……那種感覺真是很奇妙,就像拜訪老朋友一樣”。

  為了留住童年的上海,張國立拿起手中的筆記錄下他內心的往事和人生的感悟,當然還有隔壁的沈伯伯、村口的大嬸、麵包店的老闆……這些過客在張國立的筆下又回到人們的身邊,他説,“我後來創作了不少作品,反映1949年後上海人在臺灣的生活,故事雖小,但人情味十足”。 描寫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是張國立的特長,他的文字簡單卻充滿生活味,很好地還原了生活的本真。

  宏偉的“三八”計劃”

  張國立是一個很善於觀察的作家,早年當過記者,採訪過越南開放、蘇聯解體、海灣戰爭等等,這些常人沒有的經歷成為他創作的源泉。這之後,張國立從媒體辭職,愛上了旅行,有一次,他把旅行途中的心得完整記錄下來,沒成想,那本竟成了暢銷書,後來乾脆在時報週刊開專欄,分享旅行故事和人生體驗。

  説起在大陸的旅行經歷,張國立臉上滿是神采,他説自己對大陸各地風俗的了解甚至比很多大陸人都多得多,他坦言,不喜歡待在大城市,而對小地方情有獨鍾。他説,之所以喜歡不停地旅行,是因為可以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比如在廣州喝晚茶,茶樓會把白天做好的例湯拿出來賣,讓人覺得,哇,果真廣東人喝茶是從早喝到晚;又比如去昆山吃奧灶面,你才會了解那段關於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的故事,旅行是一種文化,很有趣”。張國立説,到當地了解歷史、欣賞風景、品嘗美食、體驗生活,這些經歷給了他創作無盡的靈感,他説,“我在臺灣寫偵探小説,第三本就寫到廣東肇慶,還寫到了福建泉州,如果沒去過這些地方,自然沒有感覺”。

  雖然年過半百,但張國立的心態卻很年輕,聊歷史、聊旅行、聊生活,甚至是聊他與大陸演員同名同姓而鬧出來的許多笑話,他樣樣都説得頭頭是道。但説起兩岸間的文化交流,張國立變得嚴肅起來,他説,兩岸之間人員、經貿交流很早就已經開始,反而走的最慢卻是文化,文化的鴻溝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需要雙方共同努力才能跨越。他説,“我相信兩岸文化交流會愈來愈好,這一定是種很自然的融合。為什麼臺灣的小朋友念歷史要從黃帝開始,因為兩岸在文化上、在歷史上是一體的,沒什麼差別,人民之間的感情不可能被切斷”。

  從小就喜歡中國歷史、中華文化的張國立,對大陸很多地方非常感興趣,隨著往來兩岸越來越方便,他給自己定了一個“三八”計劃:造訪大陸的8家博物館,登上大陸的8座名山,探尋大陸的8個小城。(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記者 丁衛衛 劉志揚)

[責任編輯:王偉]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