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報道匯總

文化人的良知趙怡

時間:2013年10月28日 11:14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文化人的良知──中華文化推廣協會趙怡

  “臺灣社會其實充滿了真、善、美,引進臺灣在公益方面的成就,相信能為崛起中的大陸助一臂之力,我很期待兩岸一同分享公益活動帶來的社會和諧”──趙怡 (圖片來源: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一根粉線,勾勒出身體的弧度,一把剪刀,裁剪出旗袍的別樣風韻,50多年來,臺北市中心靜謐婉約的衡陽路,一直散發著濃郁的老上海風情……當年,隨國民黨遷往臺灣的一些江浙滬人士,就集中居住在衡陽路一帶,他們帶去的老上海生活方式以及滲透在生活細節中的觀念意識,在當地産生深遠影響。雖然時過境遷,但上海文化留下的印記依然俯拾皆是。

  站在上海眺望臺灣,趙怡感慨地説,60年前的戰爭,命運把許多像他那樣的家庭帶到了臺灣;出生於臺灣的年青一代在經歷“愛國青年、書生報國、救亡圖存”的激情歲月後,如今又回到父母發源的土地,安身立命,時間雖然過去了一甲子,但彼此間依舊那般熟悉、那般親近!

  返回故土開啟全新人生

  1990年,趙怡第一次回大陸。飛機進入大陸空域時,他興奮地從舷窗往外張望,當以前只在地理書中見過的珠江流域、長江流域地形地貌映入眼簾時,他的雙眼濕潤了,他説當時的感覺就像見到了一位離別數十載的親人……

  2007年,即將60歲的趙怡做出人生中一個重大決定,他選擇利用退休之前的寶貴時光定居大陸,借由普通民眾的視角體驗大陸的成長繁榮,並寄望將自身在臺灣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累積的經驗與大陸民眾做更深層次的交流和分享。

  “慧眼識英雄”,其實早在2005年上海交通大學就向趙怡拋出了“橄欖枝”,希望他出任客座教授,但當時趙怡還在臺灣東森集團任副總裁,所以沒有赴任。2年後,趙怡處理完手頭事務,為上海之行做好充分準備,於是“水到渠成”,他來到上海交大任教,“現在我很願意在上海住下來。當老師薪水雖然不多,但我覺得很光榮。我想我應該是自1949年以來第一個到大陸高校任教的臺灣人”。談及現在的工作,趙怡臉上流露出自豪感和滿足感。

  到上海交大教書,回大陸定居,2007年註定成為趙怡人生的一個嶄新起點。為此,趙怡全身心投入工作,在他的積極推動下,2010年11月“上海交大─東森兩岸四地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作為大中華地區首個以兩岸四地傳播與社會發展為核心研究目標的機構,中心成立後,這裡儼然成為兩岸學界、業界人士舉辦學術和聯誼活動的最佳平臺。如今,一直忙個不停的趙怡正借用自己在兩岸累積的人脈優勢和職業經驗,幫助兩岸的學子開拓見習和就業渠道。

  秉持善念搭建公益平臺

  作為資深媒體人,趙怡感慨于最近20年來臺灣媒體高度商業化運作造成的一個不良後果,即媒體的公益性特質正逐漸褪色。為了改善這種局面,趙怡和一批臺灣文化人自發組織了“人間公益影展”,將兩岸及國際的一些優秀公益影片帶到臺灣,期待讓更多臺灣民眾在工作閒暇之時有開心的歡笑、感動的淚水、思維的激蕩和情感的交融。

  “人間公益影展”在臺灣舉辦所産生的良好社會效益促使趙怡往前一步,把自己的公益經驗帶到大陸,他説,“兩岸和平發展,我認為進入到了新的階段,推廣公益應該成為兩岸共同的責任”。在趙怡的積極努力下,2013年的第五屆海峽論壇首度設立“兩岸公益論壇”。對於設立該公益論壇的初衷,趙怡説,“臺灣社會其實充滿了真、善、美,引進臺灣在公益方面的成就,相信能為崛起中的大陸助一臂之力,我很期待兩岸一同分享公益活動帶來的社會和諧”。

  趙怡説,在兩岸推廣公益事業是他後半生的重要使命,他希望自己扮演一個推手的角色,通過“公益論壇”這個全新平臺讓兩岸公益人士展開交流互動和分享彼此經驗,最終建立兩岸在公益領域交流與合作的常態化機制,促進兩岸社會的共同進步。令趙怡感到欣慰的是,他所推動的首屆兩岸公益論壇成果頗豐:在論壇上,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與臺灣張老師基金會簽署合作備忘錄,臺灣張老師基金會定期安排專業師資力量為大陸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服務,並邀請四川地震災區青少年赴臺灣休養和接受心理輔導;臺灣中華中興菁英發展協會、臺灣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等臺灣知名的公益團體也紛紛參會,並與大陸有關機構達成合作意向。對於論壇帶來的成果,趙怡表示,這得益於兩岸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共同傳承。

  文化交流融合彼此情感

  無論何時,不管是誰,只要和趙怡有一面之緣,都會立刻被他身上撲面而來的兩岸情懷所觸動。趙怡説,作為一個有良知的文化人,在他諸多的任職中,他最看中“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一職。

  談及2008年成立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的初衷,趙怡説,臺灣“獨派”力量用了20年時間進行去中國化,翻開中小學歷史課本,“國父、國畫、國劇”等用詞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孫中山、中國水墨畫、中國京劇”等生硬的用語,中國歷史居然變成了外國史;青少年只知自己是“臺灣人”,不知自己也是中國人,甚至有年輕人知道自己爺爺籍貫是上海時,竟驚呼爺爺為“外國人”。趙怡説,他對此深感憂慮,擔心未來臺灣不知會走向何方,於是2008年8月他號召了一批包括文藝、音樂、戲劇、體育、媒體等領域在內的臺灣文化界朋友,共同成立“中華文化推廣協會”,希望透過這個協會促成兩岸文化交流提速。

  中華文化推廣協會成立5年來,致力於推進兩岸文化交流加溫,加速,趙怡説,“現在兩岸民眾看到成龍、林志玲、張國立,就會心跳加快,正是兩岸影視界擴大交流的結果”。

  作為長期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事業的見證者與親歷者,趙怡感觸良多,他説,兩岸經貿合作為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兩岸政治商談短期內難見成效的情況下,用文化來促進兩岸人員的相互了解、增進彼此的感情交融,是最現實,也是最能産生正能量的選擇。

  趙怡告訴記者,他高興地看到2012年有幾部臺灣電影進入大陸市場後産生的“臺灣旋風”。這股旋風令臺灣文化藝術界人士為之精神一振,其中,“翻滾吧,阿信”創下近億元人民幣的票房,不僅讓臺灣影視人滿載而歸,更向大陸民眾展示了一個真實的臺灣。趙怡説,在兩岸關係發展進入全新階段的當下,兩岸三地的創意文化産業應該主動進行整合,共同打造華人的國際品牌,最終收穫“一加一大於二”成果。他説,在兩岸文化人共創輝煌的過程中,“文化”能有效彌合兩岸民眾間的隔閡與疏離感,其里程碑式的意義將遠遠超過經貿交流帶來的物質成果!(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記者 程娟娟 李文君)

[責任編輯:王偉]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