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報道匯總

廖信忠圓夢上海灘

時間:2013年10月21日 14:21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圓夢上海灘——臺灣青年作家廖信忠

  “我發現很多朋友到臺灣自由行,只有短短的十天七天,基本上是走馬觀花。我想寫一本書,告訴大家怎麼透過在臺灣看到的景點去理解臺灣,認識臺灣,讓大家知道現在的臺灣人都在想些什麼”──廖信忠 (圖片來源: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因為《我們臺灣這些年》一書走紅的臺灣青年作家廖信忠住在名人薈萃的上海靜安區。鄰居們誰也沒有想到,這位來自臺灣的“鄰家大男孩”居然是暢銷書作家,蜂擁而至的媒體都衝他而來……

  融入上海,成為“她的一份子”

  廖信忠,1977年出生在臺灣士林,臺北長大的他對大陸有著深深的好奇。2005年他退出現役,由一名儀仗兵搖身一變成為行走大陸的背包客,一路從南向北,從東向西,駐足鼓浪嶼,拜訪滕王閣,夜賞月湖畔,暮登泰山巔,嘗過孔廟的飯菜,睡過延安的窯洞,幾個月在大陸的遊歷讓廖信忠興奮不已。

  結束遊歷後,廖信忠回到臺灣做了兩年百貨公司的銷售員。與行走大陸時的精彩相比,平淡無奇的櫃檯讓廖信忠有了到大陸試一試的念頭。2007年,廖信忠辭掉工作來到上海,“我剛來上海的時候,在賣臺灣食品,第二個工作也是在臺灣公司,是賣傢具”。廖信忠坦言自己的推銷工作做得比較輕鬆,因為當時大陸正興起一股“臺灣熱”,臺灣商品在大陸很暢銷;作為推銷員不用出門推銷,而是常常遇到主動找到府的買家。他説,當推銷員的經歷讓他感受到大陸同胞對於臺灣的好奇心,就像他這個臺灣人對大陸的好奇一樣深,一樣熱。

  懷著濃烈的好奇心,廖信忠開始嘗試融入上海。在臺北長大的廖信忠有一個習慣,就是徒步穿街走巷,以最低位的視角仰望一座城市的成長,他説,經常走動才能更加了解,心近了,感覺就像家一樣。他把這種方法移植到上海,結果很快就有了收穫。他説,“簡單來講,上海的生活習慣跟臺灣比較近,我覺得上海人相對來説是比較好相處的。雖然大家都説上海是一個比較‘現實’的都市,但我覺得上海是一個比較‘實際’的都市”。一字之差,廖信忠把上海這坐城市的韻味準確地表達了出來。他説:“我發現你只要真正融入這座城市,用這座城市的想法去思考事情。那你就可以去理解這座城市,並且喜愛這座城市,並把自己當作這城市的一份子,去熱愛這個地方”。

  恰逢其時的作家夢

  廖信忠不是最早踏足上海的臺灣人,但是他覺得自己來得正是時候。2008年12月15日,兩岸實現全面“三通”,而此時的廖信忠正在編織自己的作家夢。“我已經計劃很久了。我選了一個最對的點,然後發出第一篇文章”,廖信忠選擇的“最對的點”就是中國乃至全球知名的中文網路社區——天涯論壇。好的平臺、清新的寫作風格,加上大陸朋友感興趣的話題,廖信忠的作家夢從此快速起航。

  “我知道這個題目肯定會在網上火,當時我沒有想到出書也可以一樣火爆”,廖信忠的天涯熱帖“一個臺灣70後眼中的臺灣社會三十年變化”被大陸數十家出版商爭相搶購版權,很快受邀出書,在一個月裏狂銷45萬冊。簽名、售書、演講,媒體鋪天蓋地的訪談,這位來自臺灣的推銷員在一夜之間華麗轉身為兩岸知名的專職作家。從此,廖信忠更加著迷于對社會歷史的關注和時下熱點的剖析。

  有感於這兩年臺灣自由行的火爆,廖信忠買來四五十本有關臺灣旅遊的書籍,參閱比較,這位有著30多年臺灣生活經驗的寫作人敏銳地發現,雖然時下有關臺灣導覽的書籍在兩岸數不勝數,但是大多缺乏文化導覽的內容,如果用心寫一本關乎臺灣旅行與文化的圖書,也許成功就在眼前。“我2012年10月開始寫,寫了5個月,29萬字”,廖信忠暢談著自己的新書,不自覺地手舞足蹈起來,“臺北101的設計是逐節高升的感覺,但是它在這個毫無天際線的臺北顯得確實鶴立雞群,臺北101常被臺北人笑成‘101靈骨塔’,所以你讓臺北人來票選臺北最醜的建築的話,101絕對是第一名”,對於自己生活了30年的臺北,廖信忠有不同的導覽角度,“我覺得臺北的文化就存在於小小的巷弄當中,臺北的巷弄裏面有很多創意的東西,有很多私房的咖啡店,有很多獨特的書店都藏在其中”。

  小生活承載大夢想

  頂著暢銷書作家的頭銜,以上海人自居、又以“宅男”自封的廖信忠,在寫書的同時,忙著給各大雜誌撰寫專欄文字。除了寫作和上網,廖信忠保持著“宅男”的娛樂精神,打電玩、看電影、玩樂器、網路購物,日子過得舒心快活。

  6年來,廖信忠用他敏感而細膩的心思感受著大陸的成長,也見證了兩岸民眾來往的日益便捷,如何讓人們的心慢慢駐下來、慢慢品味和理解彼此,是當下廖信忠推崇文化旅行的真諦,也切合著他一貫的慢生活節奏。作為居住上海70萬台灣人中的一員,廖信忠始終覺得自己是一位臺灣元素的“販賣者”,他説,“我希望越來越多人了解臺灣,其實了解臺灣不過就是一個感同身受的過程,臺灣人也是這樣生活過來的,其實大家沒有什麼區別”。

  廖信忠在以作家身份向大陸讀者介紹一個“真實臺灣”的同時,也在努力吮吸著中華傳統文化五千年的精髓。廖信忠坦言,“我接受了很多新資訊,看到很多新事物,想的事情也和以前不一樣了,風格正在慢慢改變”。對於這種改變,廖信忠樂見其成,他認為這些改變在助力著他的作家夢,“讀者喜歡,是我追求的目標。下一個階段努力的方向就是不斷進步,不斷調整。如果能像一些文學大家那樣寫出自己的風格,表達內心的思想,而且讀者也能接受的話,我想我就成功了”。

  當然,對於成功,廖信忠是相當低調的,他説,“大陸的發展空間很大,所以大陸年輕人的志向都是宏大的,有人説,我10年後要創業、要當CEO。而臺灣年輕人往往就不會這麼説,他們想的可能是2、3年後開個早餐店、咖啡店。我當年也有類似的想法”。

  這個曾經也只是想開個小店賺賺錢的臺灣青年,已經有了一個可以榮耀家人的頭銜——兩岸知名的青年作家。這份成功的喜悅也讓廖信忠遠在臺北的父母親有了很大的安慰,“有一段時間,父母親遇到人就高興地跟別人介紹,説我在大陸當作家了。我個人是比較低調的,本來不希望他們這麼張揚。但是父母其實都是這樣,為孩子付出了很多,現在難得有讓他們驕傲的地方,讓他們去講吧”。為了讓父母了解自己的生活狀態,也更好地認識上海,廖信忠把二老請到了上海,他説,“我希望讓兩位老人看到,我在上海的‘小生活’其實也裝載著我個人的‘大夢想’。未來,我要組織一個團隊,在上海這個創業之地延伸我的夢想”。

  6年來,廖信忠已經把異鄉當作了家鄉,在這裡,他醞釀著下一次起航……(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記者 譚穎)

[責任編輯:王偉]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