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報道匯總

中華傳統教育理念的踐行者

時間:2013年10月14日 10:01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華傳統教育理念的踐行者──廣東陽江高震精英培訓中心劉劍成

   “一個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千萬個孩子是整個民族的希望”──劉劍成 (圖片來源: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廣東省陽江市高震(初中、高中)精英培訓中心負責人、資深教育工作者、廣東省陽江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劉劍成認為,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核心內容的中華傳統教育理念在他的教學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他始終把教書與育人並重,把知識教育與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統一起來。

  品德教育從故事入手

  在高震精英培訓中心的教室裏,墻壁上張貼著“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幫助他人”四條校訓標語。“我在上課時不光講解數學知識,還會經常穿插一些富於教育意義的小故事,讓同學們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劉劍成認為品德教育與知識教育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有感恩之心、恭敬之心、友愛之心的人更容易在學業上取得進步,更容易在未來工作中獲得成功。

  “比如‘孝敬父母’,如果只講這四個字就比較空洞。我會舉自己小時候的例子告訴學生,比如你可以吃完飯後幫媽媽洗洗碗,爸爸下班回家裏幫他拿下拖鞋,爸媽就會覺得孩子很孝順”,劉劍成認為品德教育一定要從具體的事情入手,只要措詞得體,學生就會比較容易接受。

  劉劍成對課堂紀律有明確的規定,下課時要求學生一定要説“謝謝老師,老師再見”,“不但要謝謝我,還要感謝你在學校裏的每一位老師,要發自內心地尊敬他們”。劉劍成也鼓勵學生相互幫助,“你學習好,告訴其他同學,自己也等於復習了一遍,何樂而不為”。在劉劍成看來,一個願意幫助同學的人今後走上社會也一定會樂於助人。

  對於學生的缺點,劉劍成很少當面責備,而是喜歡通過講故事的辦法來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循循善誘、娓娓道來。“比如我會説當年老師是怎麼做的,講一段小故事,學生不會覺得你在講他,會更容易聽得進去”,劉劍成認為鼓勵比責備更有利於學生成長。

  劉劍成課下對學生很親切,但課上對學生很嚴格,比如要求學生在答題時字要寫得小而且工整,“理由很簡單,高考時答題紙、草稿紙都有限,你字寫大了不夠用怎麼辦。這不是吹毛求疵,等學生進了考場就知道老師的要求是對的”,劉劍成希望通過這些小細節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啟髮式教學卓有成效

  現年57歲的劉劍成來自臺灣臺中市,獲得過臺灣成功大學博士學位,有著20多年的大學理工科教學經驗,曾在臺灣成功開辦過中學課程輔導班。2013年3月,劉劍成在廣東陽江重操舊業,創辦高震精英培訓中心,為當地有需要的初中、高中學生補習數學。

  由於辦學理念先進、成效顯著,高震精英培訓中心受到越來越多陽江學子和家長的青睞,在當地已小有名氣。為了保證每一堂課的教學品質,劉劍成從不找人代課,都是親自上講臺,他所採用的圖像教學、啟髮式教學的方式常常迎來學生們的陣陣掌聲。

  劉劍成認為教師是辛勤的“園丁”,一名好老師能夠讓學生受益終生。“我小時候數學成績也不好,我當時的數學老師不厭其煩地輔導我,讓我對數學越來越感興趣,而且成績越來越好”,劉劍成回憶説,上初二時,他放學回家後如果遇到不懂的知識點,都會翻學校的圍墻進去敲老師的宿舍門,當面向老師請教,而老師也會耐心指導他。

  也正因為這樣,現在的劉劍成對待自己的學生同樣耐心細緻,經常有培訓班的同學主動找他請教問題直至深夜,他從來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也注重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在主動思考中獲得進步。

  一位名為謝小球的學生家長在感謝信中寫道:“在高震,女兒不單學到數學知識,還學到高震教師傳授的為人之道,他以德育人、因材施教,讓女兒感悟人生。”現在走在陽江街頭,劉劍成不時會碰到一些學生或家長跟他打招呼、向他表示感謝,讓他倍感欣慰。

  兩岸教學優長融合互補

  作為一位有著臺灣教育背景的老師,劉劍成坦言到陽江創辦教育培訓機構之初有兩大擔心:一是怕當地人排外,不接受他這個“外來教師”;二是怕他的教學內容、風格與大陸數學教育不接軌、不合拍。

  “現在發現這兩個擔心都不必要,首先陽江人一點都不排外,這裡人情味很濃,我很享受在陽江的生活;同時,我認真研究了大陸中學數學的教學用書,調整了我的教學方式和自編教材內容,學生們很容易接受”,劉劍成還把臺灣使用過的自編教材全部改為簡體字,更加適合陽江學生的閱讀習慣。

  劉劍成認為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事,他會儘自己所能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前不久,為響應陽江市江城區政府“牽手困境學生”活動,劉劍成不僅為當地一位貧困學生提供助學金,更依託高震培訓中心為其提供高中三年的免費培訓課程。

  “一個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千萬個孩子是整個民族的希望”,劉劍成認為老師的工作就像是園丁在育苗成林,“如果你把孩子都教好了,就像園丁灌溉幼苗,讓他長成大樹,那我們中國就會有千千萬萬棵大樹,這個國家怎能不強大。”

  有著兩岸教學經歷的劉劍成認為兩岸在數學教學上各有長處,“大陸的教學內容很紮實、教學態度很嚴謹,臺灣的教學方式比較靈活一些,雙方在教育交流中可以很好地合作互補”。劉劍成會積極聽取陽江學生、家長以及教育主管部門的意見建議,自覺融入到教學實踐當中。

  “通過開辦培訓中心,我深深感到海峽兩岸的小朋友都是一樣聰明,只要教學得法,學習成績都提高很快”,高震培訓中心的成功起步給了劉劍成很大鼓舞,他自謂年過半百但雄心不減,將謀求培訓中心的更大發展,希望能夠在廣州等地開設分校,在更大範圍內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記者 艾然 韋冀寧)

[責任編輯:王偉]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