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報道匯總

臺灣藝術“加”

時間:2013年10月09日 09:1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藝術“加”--定居麗江的臺灣雕刻藝人于涌

  “儒家學説的‘仁、義、禮、至、信’、‘以民為本,本固邦寧’思想給予了我很多的生活感悟,為我打開了藝術審美的全新視角”──于涌(圖片來源: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很多人都知道生活在雲南麗江的臺灣雕刻藝人于涌是一位藝術家,但卻很少有人説得清楚他到底歸屬哪個藝術流派!對於自己的藝術創作經歷,于涌自我解嘲説,“我不是一名藝術家,但我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藝術‘加’,加減的加,因為我希望自己的藝術創作能更上層樓”。

  一顆“叛逆”的心

  于涌,1957年出生於臺北市的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早年間在臺灣給一位政界的大人物作“內櫃”,相當於管家,因此于涌有機會經常與臺灣政商兩界頭面人物接觸。

  于涌説,父親對他的管教很嚴,希望他長大以後能子承父業,從商或是從政,但他並喜歡父親的安排,偏偏喜歡美術、愛好畫畫、衷情雕刻。16歲時,在父親的強力干預下,無奈的于涌被迫放棄美術,報考臺灣健行工專學校化學工程科專業,5年後畢業又服了2年兵役。那7年遠離藝術的時光使于涌對藝術的渴望更加強烈,於是他不顧父親的阻撓,放下一切,開始自學雕刻。

  回想起自己的第一件作品,于涌説,他當時沒有興奮之情,反而感到極大的挫敗。他説,當時買了一尊小佛像,然後在鵝卵石上依葫蘆畫瓢雕刻起來;此後來了一位客人,對他説,于涌刻得不錯,他當時聽了非常開心,心想自己剛雕第一件作品就有人稱讚,以後哪還了得。正當他沾沾自喜時,客人卻説,“你雕的鵝卵石先放一邊,我把那尊老佛像帶走”,滿心歡喜的于涌瞬間跌入冰窟。這件事深深刺痛了于涌,但同時也激發起他追求藝術高峰的強大動力源。于涌説,命運十分眷顧他,正當他希望在藝術道路上有所建樹的時候,遇到了恩師──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名師的教導加上自己的天份與勤奮,于涌快速成長起來……

  七彩雲南的招喚

  1996年,于涌遷居加拿大,但由於巨大的文化差距,他根本無法像妻子、孩子那樣適應和融入當地社會。1年多後,經過反覆的思想鬥爭,于涌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離開加拿大,返回中國。他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離婚。

  于涌説,當隻身一人坐上返程飛機的時候,他體會到從未有過的孤獨感;望著飛機下方空洞的太平洋,一絲悲涼佔據了內心……

  飛機即將落地的瞬間,于涌猛然想起了恩師李霖燦説過的一段話“在雲南的麗江有一座玉龍雪山,早年間我去過好幾次,每次當我面對她時,我都會感到自己的內心無比的清澈、無比的透明。如果你有機會,一定代我去看看她……”

  恩師的話還縈繞在耳旁,飛機已悄然落地,那一刻,于涌不再茫然,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將從麗江重新開始。1998年,在麗江當地政府的支援下,40歲的于涌幹了一件大事,他拿出自己全部的積蓄建立了麗江第一個私人博物館──“納西族民俗舊器文化博物館”。

  可好景不長,由於準備工作很不充分,博物館只堅持了2年零5個月就壽終正寢了,于涌因此欠下一大筆錢。博物館的失敗讓豪情萬丈的于涌冷靜下來,他説,當時唯一的念頭就是儘快把欠下的債還了。為了還錢,于涌瘋狂地尋找投資項目,最後他選址麗江“黑龍潭公園”,開了一家餐廳,踏上漫長的還債路。

  在於涌最困難的時候,一位名叫習梅英的納西族才女走進了他的生活。認識于涌前,習梅英是麗江一家旅遊公司的副總經理,曾參與策劃、創立了“尋找夢中的香格里拉”旅遊項目。和于涌結婚後,習梅英辭掉了公職,與于涌一起經營餐館。經過1年的努力,他們終於還上了當初欠下的全部外債。于涌説,當還上最後一筆錢的那天晚上,他和習梅英相坐無語好幾個小時!後來于涌對妻子説,他想去看看金沙江!妻子回答,去吧!你該出去走走了……

  2010年,于涌夫婦建起了自己的房子。這是一個約半塊籃球場大小的院子。房子是他們自己設計、自己裝修的,有于涌的工作室、喝茶的休閒區、靜謐的小樹林,甚至還有專門用來發呆的地方。在這個不大的院子裏,有一座木頭搭建的小橋兒略顯誇張,于涌説,這座橋叫“九曲橋”,是他的一個寶貝,“九曲橋就像是我和妻子經歷的人生,只有走過九曲十八彎,才能感悟到自由、愛情、歸屬的意義”。

  納西文化的“傳人”

  麗江山多、水多,橋自然也多。這些橋都是就地取材,由石頭和木料搭建而成。麗江的橋記載了祖輩們的足跡和千年過往的生活。走在這些穿越千年的古橋上,于涌對妻子説,他要保留這種記憶,不讓它消失!

  在麗江生活的15年,于涌用手中的刻刀和內心的感悟創作了80多件作品,材料都是納西族人用過的老舊木料和石頭。于涌説,這些作品融入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對納西族歷史的崇敬。在與于涌的交談中,記者得知,15年中他創作的作品,一件也沒有賣出去,不是沒人買,而是每當一件作品完成時,他就説什麼也捨不得賣了!

  2013年3月,于涌作為傳承納西族文化的代表,受英國北安普頓大學藝術學院邀請,參加了在英國舉辦的主題為“一個被遺忘的王國”展覽。于涌説,那一次的英國之行,他受到震撼,西方藝術家對納西族文化的探尋和崇拜既令他驚訝更讓他驕傲!他説,“我的作品裏隱含著納西族文化的影子。因為生活在麗江,我發現納西族的思想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都是勸人為善、與人為善,等等。所以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就把東巴元素滲透進去,這是一種很奇特的體驗”。

  就在記者即將要和于涌分別的前一天晚上,于涌小心翼翼地説,他有兩個願望:一個是想把珍藏多年的作品賣出去,好讓跟著自己受苦多年的妻子生活過得好一點;另一個是希望家門前“黑龍潭”的水能慢慢恢復成以前的樣子,這樣來自全世界的遊客才能再一次目睹玉龍雪山倒映在“黑龍潭”時那美輪美奐的景象!(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記者 周元 張瑜婷)

[責任編輯:王偉]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