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報道匯總

雪域高原上綻放的臺灣“紅珊瑚”

時間:2013年09月27日 13:2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雪域高原上綻放的臺灣“紅珊瑚”──定居拉薩的臺灣人李映蓉

  “辦珊瑚居不是為了賺錢,這只是我在西藏安身立命的依靠,同時也是我做佈施的來源”──李映蓉 (圖片來源: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她是第一位定居拉薩的臺灣人,也是第一個在西藏經營臺灣紅珊瑚的臺商。人們都親切地稱她為“雪域高原上的臺灣‘紅珊瑚’”。她叫李映蓉。

  西藏情節

  初秋的青藏高原,已有些許的涼意,晨光穿過大昭寺的金頂後緩緩進入八廓街。這是拉薩一個普通的清晨,陽光在陣陣桑煙中愈加柔和,五彩的經幡在秋風中輕輕搖動,朝拜的人如一座座塑像浸染在一片香燭之中。在如潮的轉經人潮中,李映蓉並不是最顯眼的:黑色的衣服,一頭蓬鬆的長髮,脖頸上的紅珊瑚算是她唯一醒目的飾品。

  “當初來到西藏,完全是因為心中那份難捨的‘西藏情節’”。10多年前,李映蓉在臺北開店,過著每天錦衣玉食、安枕無憂的日子;那時,她擁有3輛跑車,每天都可以在臺北的車河中游蕩;閒暇之餘,她經常去日本、歐洲購物,購置最時尚的衣服、最精美的首飾來粧扮自己。然而,奢華的生活並未換來李映蓉心靈的寧靜。夜深人靜之時,望著臺北街頭的路燈,從心底翻涌上來的疲憊常常在不經意間攫住她的心,繁華散盡的無助久久縈繞著這個時尚的都市女孩。

  “物質的奢華不過是過眼雲煙,只有心靈的純凈和安寧,才是最大的幸福”,經歷了多年的痛苦掙扎,李映蓉終於悟懂了這條箴言,然而,在都市的喧囂與繁忙裏,寧靜似乎是一個奢侈的詞語,縱使臺北市的面積數百平方公里,李映蓉卻無法找到一處可以停靠心靈的避風港,直到1997年一位友人在無意中説起了遙遠的西藏,李映蓉這位忠實的佛教徒被觸動了。

  “那位朋友告訴我,西藏的山南地區有一個桑耶寺,那裏的僧人窮得連酥油都買不起……”在那之後的很多天,李映蓉的耳邊一直回蕩著朋友的這幾句話。西藏如海水一樣湛藍的天空、透明的空氣、神秘的藏族文化,都像從她心底發出的聲音,召喚著這位來自臺灣的佛教徒。她無法遏制心中的嚮往,第一次踏上了雪域高原。

  定居西藏

  1997年到2003年的7年時間裏,從臺北到拉薩再從拉薩到臺北,李映蓉頻繁奔波于藏臺兩地之間。入境證到期,就跑去延期,再次到期,就又去延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在西藏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對西藏的依戀也越來越深,“每當假期結束離開的時候,我會虔誠的祈禱釋迦牟尼佛,讓我能快點回到西藏。很多時候,因為自己太想念西藏,就會不自覺流淚”。

  7年的時間裏,兩岸空中交通愈加便捷,安靜的拉薩和喧鬧的臺北只有幾個小時的距離。短短的幾小時裏,拉薩的安靜、簡單與臺北的緊張、忙碌先後涌進了李映蓉的生活中。當繁華的臺北機場敞開懷抱迎接遠行的遊子,李映蓉卻發現,自己的心已經留在了那塊離天最近的地方,對於腳下這片土地,她忽然有些恍惚,那林立的高樓、擁擠的人流、喧鬧的夜市曾經是那麼的熟悉,可現在卻又是如此的陌生,幾個小時前的西藏猶如一場夢,但身上酥油的味道還在,佛珠依然環繞在手腕上,如果是夢卻又為何如此真切。

  “每次從拉薩回到臺北,我都走快一些,可是身體卻不聽使喚,我好像不再適應都市快節奏的生活了”。2003年,從西藏回來的李映蓉居然在臺北捷運站裏迷路,最後不得不打電話請朋友將她帶出捷運站。那一刻,一個壓在李映蓉心底的夢想驟然間清晰起來——“去西藏定居”。

  當李映蓉提出“去西藏生活”的想法後,家人和朋友全部反對。“在西藏語言不通,又有高原反應,而且還沒有工作、沒有住所,他們列舉了好多理由”,李映蓉在那一刻也猶豫起來,然而,與猶豫相伴隨的是對西藏的思念,猶豫愈大思念愈深,定居西藏的信念也愈加堅定。

  她一邊耐心地説服家人,一邊偷偷地做著行前的準備,“當時準備去的時候,我也不知道我的前途在哪,我就告訴媽媽説,如果有人問,就説我又去寺廟住了”,李映蓉笑著説。2004年4月26日,李映蓉清楚地記得這個日子,那一天她正式開始定居拉薩。拉薩依然還是李映蓉所熟悉的拉薩,放下行李的那一刻,一種久違的舒適感從心底而生,但這種舒適感也伴隨著對未來的忐忑。

  珊瑚居

  “在西藏生活總要有個謀生的職業。在西藏的7年時間裏,我發現珊瑚是藏民十分喜歡的珠寶,而臺灣又是珊瑚的重要産地,我就決定在拉薩開一家珊瑚專賣店,讓最純正的臺灣紅珊瑚也能在高原生根”。按照自己的規劃,李映蓉先後給西藏自治區招商引資局、工商局等部門打電話諮詢開店的手續,但當時西藏沒有臺商投資的先例,她從這些部門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不清楚”。

  到拉薩後的5天時間裏,李映蓉的電話不知打了多少個,但得到的卻是一個個令她失望的答覆,而此時入境簽證只剩下一天,如果再沒有結果,她將不得不離開西藏。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念頭,李映蓉又一次撥通了拉薩市商務局的電話,一位姓李的工作人員告訴她,從來沒有臺灣同胞在西藏投資,所以他也不清楚如何辦理相關手續。不過,就在李映蓉失望地準備放下電話的那一刻,這位工作人員建議她去找西藏自治區的臺灣事務辦公室,那裏專門負責處理相關涉臺事務。李映蓉來不及説聲“謝謝”,急忙撥通了臺辦的電話,這一次遇到了她生命中的“貴人”,“電話那邊是一個叫羅布頓珠的人,他告訴我在拉薩開店沒有問題,他會幫助我解決開店的手續和入境簽證的問題”。放下電話的那一刻,李映蓉熱淚盈眶,自己的堅持終於換來了回報。

  在羅布頓珠的幫助下,2004年6月15日,李映蓉的“珊瑚居”在大昭寺旁的八廓街開業,首開臺灣同胞定居拉薩的先例。“辦珊瑚居不是為了賺錢,這只是我在西藏安身立命的依靠,同時也是我做佈施的來源”,2005年10月,李映蓉向山南扎塘寺捐資10萬餘元人民幣建起了供20多位僧人居住的2層樓房,2008年4月她還向瓊傑縣的寺廟捐送了一尊金佛,2008年的冰雪災害、512汶川地震,李映蓉也慷慨解囊捐錢捐物。

  作為一名商人,在西藏賣最真的臺灣紅珊瑚是李映蓉一直堅持的經營理念,而作為一名佛教徒,李映蓉的生活卻遠遠不像珊瑚那樣繽紛奪目,用她自己的話説,她的生活只有黑、白兩種顏色。每天清晨,李映蓉會到大昭寺轉經、拜佛。中午11點,她會來到珊瑚居這處不足30平方米的小店裏,喝著一杯酥油茶,望著店外的八廓街。在她的視線中,有轉經的人流,有天南海北的遊客,還有拉薩每天都在發生著的變化。

  “仰望純凈的天空

  想起一首古老的歌

  那是媽媽唱給太陽的歌

  無論天空烏雲密布

  你潔白的身影照亮虔誠的心……”

  李映蓉説,每當聽到這首《白塔》,她總會想起12年前的桑耶寺,正是因為桑耶寺她才開始了與西藏的不解情緣。在李映蓉的部落格裏,她這樣寫道:“桑耶的夜很美很美……月亮高挂在幽靜的夜空,星星撒滿了整座桑耶,明媚的夜空,晚風徐徐的吹,我想起那時候,一個小喇嘛教我們唱《白塔》……這麼多年了,走過許多地方!然而在我心中最愛的、最想念的──依舊是星光滿天的桑耶小鎮!”(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鄒志偉 吳勇)

[責任編輯:王偉]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