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非物質文化遺産叢書》亮相第24屆北京圖博會

2017年08月25日 10:00:05  來源:人民網
字號:    

  人民網北京8月24日電 由北京市文聯、北京民協組織編纂出版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叢書》(第五批)近日在第2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首發。

  據悉,《非物質文化遺産叢書》是首套系統記錄北京市入選國家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歷史淵源、傳承脈係、表現形式、代表作品等相關資料的系列叢書,包括中文版55本和英文版15本。

  叢書將每個項目列為一本,將北京市級非遺名錄項目進行分類,每個類別採用相同體例進行編纂出版,五年來共出版了中文版《非遺叢書》共計55本,涉及了民間文學、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民俗、曲藝等方面的非遺項目。先後被首都圖書館、國內包含民俗學學科的高校圖書館、北京市各區文聯和産(行)業文聯,以及北京市大中小學圖書館收藏。本年度出版的第五批非遺叢書共七本,包括《永字鴿哨》《盧溝橋的傳説》《柏峪秧歌戲》《潭柘紫石硯》《太子務武吵子》《白廟村音樂會》《延慶竹馬》。

  為了更好地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産形式的多樣性,本次發佈會以展示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唱曲藝作品、講民間故事等多樣的展現形式來介紹《非遺叢書》。

  三位作者現場與讀者進行了密切互動。作者代表,同時也是國家級非遺項目“風箏哈”代表性傳承人的哈亦琦,展示了自己的風箏作品,結闔家傳技藝“風箏哈”發展的歷程,與讀者們分享了《非遺叢書》的編纂工作在非遺項目傳承方面的重要意義;《非遺叢書》中《永定河傳説》的作者之一于書江老師,為觀眾現場講述了關於永定河河擋與擋河的民間故事;北京琴書泰斗關學曾先生的弟子、《非遺叢書》中《北京琴書》作者崔維克老師,介紹了北京琴書這一曲種,並現場演唱了北京琴書《長壽村》。

  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民協主席劉鐵梁談到:“《非遺叢書》中呈現的項目,很多都是歷史上第一次在書面上留存詳實、完整、全面的記錄,對項目資料的保存具有重要的意義。《非遺叢書》出版工程功在當代、利在韆鞦。今後協會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非遺叢書》的編纂出版過程中,把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料留存下來,把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傳播開去。”(陳曦)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