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和累都讓一個好人焦裕祿受了,名和利都讓一個傻小子李雪健得了。”1990年上映的電影《焦裕祿》主演李雪健站在頒獎禮舞臺上,動情地拋出這樣一句獲獎感言。(記者雙瑞、張興軍)
在焦裕祿離世的50年中,他的形象屢屢被搬上藝術舞臺,電影、電視劇、豫劇、音樂劇,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演員一次次與焦裕祿實現穿越時空的心靈交流。
“我是焦裕祿的粉絲。”作為山東老鄉,李雪健把焦裕祿當做自己的父輩,1964年,在學校讀書的他聽到焦裕祿去世的消息。“焦裕祿的故事我非常熟悉,就像自己家裏的事一樣。”焦裕祿的工作地距李雪健家鄉僅100多裏,蘭考的黃河古道、沙丘和鹽鹼地,都像自己家鄉一樣讓他感到熟悉。
時隔20多年,李雪健對拍攝過程中的感人細節唸唸不忘。有些群眾演員就是蘭考當地老百姓,他們很多人經歷過焦裕祿那個年代,幫助劇組再造當時環境。“讓我真實感受到焦裕祿有多受人們愛戴,雖然他只在蘭考待了一年多時間。”李雪健説,他一直思考焦裕祿為什麼得人心,“讓我們真正看到榜樣的力量,帶病堅持工作不是傻,是天性和覺悟。”
為了符合焦裕祿消瘦的形象,李雪健曾連續一個多月只喝白菜湯減肥。他認為,“去演那些給我們帶來幸福和尊嚴的父輩,不玩命説不過去。”這種情感共鳴幫他刻畫出一個有血有肉、深入人心的熒屏焦裕祿,後來者往往要揣摩、借鑒他的表演。
音樂劇《焦裕祿》的主演侯岩松通過電影《焦裕祿》找到感覺。“最吸引我的是焦裕祿精神中的人性光輝,我相信焦裕祿即使不是官,而是一個平民百姓,也會做事不圖回報。”
音樂、舞蹈、戲劇衝突,新穎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令這部音樂劇問世後得到了80後、90後的關注和認可。侯岩松認為,焦裕祿人性化的一面能讓人自我審視,很有現實意義。
豫劇演員賈文龍對此體會更深。他主演的豫劇《焦裕祿》從2011年就開始在河南各地基層演出,老百姓們的掌聲、熱淚以及盛夏時送到後臺的綠豆湯,讓他深深感受到焦裕祿的魅力和影響力。“觀眾的這種表現不是因為我們演得怎麼樣,而是焦裕祿的故事打動人心。”
“他一心想著別人而不考慮自己,這是他最偉大最閃光的地方。”儘管已演出無數場,賈文龍並未感到厭倦,甚至每一次都對焦裕祿産生更深的理解和敬意,“排戲時我們的口號是‘演焦裕祿,學焦裕祿’,作為演員,要接近焦裕祿的精神世界。”
作為豫劇名家和河南豫劇院三團團長,賈文龍坦言,身處名利場,也算擔任領導工作,有時確實看自己比較多,站到高桿上出風頭。演了幾年焦裕祿,他對人生價值有了新的領悟,“首先做好人,在我的能力範圍內能學多少就學多少,不能讓人家指著我説,‘他演焦裕祿,自己做的可不行’。”
前不久,電視劇《焦裕祿》熱播,同樣引發社會廣泛共鳴。談到焦裕祿,扮演者王洛勇不吝嗇所有美好的詞彙。“我發現即使放在其他許多國家,焦裕祿也是一個優秀的人。”多年的美國百老彙舞臺生涯讓他更具國際視野,“與其説焦裕祿是蘭考的、中國的,不如説他代表了全人類一種共通的精神和情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