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通訊:青年節——于丹內蒙古解讀青春

時間:2014年05月05日 09: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呼和浩特5月4日電 題:通訊:青年節于丹內蒙古解讀青春

  記者:烏婭娜

  暮春的塞外青城,卻有陣陣寒意。

  “青春,是一種狀態,能不能夠因為這個節日,而成為生命中一直的綿延。”著名文化學者于丹在青年節這天,與塞外青城的青年們,公話青春。于丹用她自己的方式,解讀青春。

  青春是一種信念

  于丹用明代大家王守仁一生所經歷了無數坎坷與磨難,卻自己成就了一個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的“大家”的故事,開始了她對於青春的解讀。

  于丹説:“青春一定會面對不可理喻的世界,沒有理由的坎坷,必須硬生生的扛下來,不管世界怎麼撫慰你,流血和疼的都是你。”

  如她所説,青春是一種信念,這種信念可以在你倒楣的時候,用來自救。要想一生得以自救,我們不談錦上添花的事,雪中送炭要自給自足。

  這個世界上,錢和權,別人可以拿的走,唯有信念和學問,永遠屬於自己。

  青春是一切皆有可能

  “一碗糯米,可以變成米飯,可以變成粽子,也可以變成酒。”

  于丹解釋道:“青春就是一碗生米捧在手裏,你想成為什麼,由你自己選擇,而絕大部分人成為了一碗糯米飯。這沒有錯,因為從生米變成米飯,形態最相似,耗時最小,風險最低,最快兌現自己。”

  “但是一個格局大的人,就想我能不能走的更遠,而選擇做一瓶酒,這裡面有寂寞的時間最長,技術的風險最大,成就的形態和它本身的樣子已經不可辯駁,正因為這樣,早立志,立大志的人才敢去走那條寂寞又有風險的道路。”

  于丹告誡年輕人,不要抱怨我的這碗米只有一塊錢,要問問自己,我擔的了多大的風險,受得了多大的寂寞,經受的了多大的挫折,我再去設定我的目標。

  同時,于丹借用阿姆斯特朗和他媽媽的故事,奉勸家長們:“孩子們青春的可能性,基於他有尊嚴的責任心,那就是人從小就要知道,我要為自己買單。”

  青澀、魯莽甚至荒唐無謂,都不是致命的缺點,青春致命的缺點是過早的世故、冷漠、對世間一切的痛癢都挂著一絲嘲諷的微笑。貌似看清一切,而心中毫無慈悲與熱情。

  青春是行動力

  “女兒四歲的時候,曾經説過一句話,媽媽,我明白一件事,哭是最無能的表現。”于丹用她和自己女兒的故事告訴聽眾,年輕就是有能耐去面對所有猝不及防的挫折,用行動去建立價值。有可能我做的不那麼成熟,但是,我去做了。

  大家小時候都有牛奶打翻了便哭了的經歷,長大後,總會有很多東西打破,打破了怎麼辦,如果你沒有能力讓它變得比此刻更好,你的底線是,一定不要比此刻更壞,什麼是更壞?就是哭天搶地,自我否定,跟所有人去訴説不公平。所以,當有東西打破時,第一就是面對它,接受它,第二,改變它,第三,實在改變不了的,放下,就沒什麼遺憾。

  青春是一種智慧

  説到這,于丹並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什麼是智慧,如何擁有智慧,她只是借用《禮記·中庸》中的一句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也就是説:“廣泛學習,詳細詢問,週密思考,明確辨別,切實實行。傻唸書念不出明白人。”

  “王守仁,十歲立志做聖賢。所以我們現在教育十八歲的青年要立志,早嗎?晚了。”在整個演講中,于丹不止一次的強調青年立志的重要性,因為在她看來,這是貫穿每個人一生的生活狀態,

  在略顯寒意的內蒙古呼和浩特,于丹這樣結束了她關於青春的解讀,她説:“青春固然爛漫,但不都是鮮花。我們的身上帶著浩瀚的北方長風,我們的心裏回蕩著悲愴著長調,我們從草原走進城市的時候,不能辜負了這份血脈,這份豪情,所有這一切,相關於青春。”(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